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此刻讀《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這本書的你,可能是學生、老師、程式設計師、專案主持人、醫生、律師、企業家……,我希望你能明白什麼是AI,儘管它是一門新科學,但已逐漸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衝擊某些產業,而且發展愈來愈快。未來是深具挑戰的時代,我們須隨時將人性放在心中,讓AI的應用能以人為本。
主題:《時代》百大AI影響力人物-李飛飛博士唯一新書演講
時間:2023年12月22日(五)上午9:30-11:00
地點:報名後,主辦方將於活動前寄出線上講座觀看連結
名額有限,立即報名:https://bookzone.pse.is/5g39lb
2023年3月,我曾到臺灣參與「AI 進行式—技術展望與產業應用論壇」,並和作家龍應台有一場「AI需要人文素養?」跨界對談。論壇後,我又南下花蓮,有幸與近千位臺東的中學生們見面,共同討論AI的發展與未來。臺灣各界人士的熱情與對AI的關切,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當時我正在寫作本書,一本寫給大眾如何理解AI的科普書籍。很高興這本書能以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同步出版,正如我生命中經歷了自己和他人、學術和工作上的種種不同世界,AI不只是科學發展,同時也須有人文關懷。
或許您會好奇,為什麼我在《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書中著重探討AI技術與人文倫理?人類在發展AI的科學進程,是一條長達半世紀的漫長科研路,我和研究夥伴們幾乎用盡生命的一切,在成就與失落之間擺盪與前行,逐漸闢出一條新的路徑。AI做為工具十分強大,它跟我們過去發明的所有工具一樣,對人類而言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便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用得不好,便會帶來有意或無意的傷害。關鍵在於人。創造AI的是人,使用AI的是人,所以應當管理AI的也是人。正如書裡寫到,2018年我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回應了社會對AI的擔憂,而我在聽證會結束後,覺得AI已然成為所有人的責任。
此刻讀《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這本書的你,可能是學生、老師、程式設計師、專案主持人、醫生、律師、企業家……,我希望你能明白什麼是AI,儘管它是一門新科學,但已逐漸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衝擊某些產業,而且發展愈來愈快。未來是深具挑戰的時代,我們須隨時將人性放在心中,讓AI的應用能以人為本。
《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最初只打算介紹AI這個熱門議題,討論其發展史,並試圖澄清大眾對於AI的部分誤解。第一個版本後,一位亦師亦友的朋友建議我用自己獨特的經歷和視角,寫下我自身成長與AI發展息息相關的故事。本書的主題其實關於好奇與探索、堅持與信念。我把這樣的追逐稱為「北極星」。對我來說,這一切最初來自父親與母親的言教與身教,他們是我生命中第一顆北極星,默默掛在看似不遠的天際,明亮了我在科學與人文的路途上;驀然回首那些年對AI的困惑與追尋,那源自我心中的好奇心與勇氣,是他們給我最好的禮物。
我能在新的國度追尋夢想,在不同階段的生命夜空中,總有北極星現身遠方,引領著我,這一份感激之情,是我寫作的動力,也是我「AI應以人為本」主張的根源。
我希望能以自身做為範例,鼓勵您保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那是人類探索世界最根本的動力;也希望看這本書的你能發現自己的「北極星」,鼓起勇氣堅定追尋夢想。
附帶一提的是,儘管達特茅斯學院研究計畫書中首次提及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原本是希望讓機器能使用語言、具有抽象思維、形成概念,進一步取得人類的認知能力,在臺灣常翻譯成「人工智慧」。但在目前這個時期,並不足以「人工智慧」的中文意義來表達現在AI所能做的事,且易引起不必要的恐懼。所以,本書將譯AI為「人工智能」。AI目前仍與人類的智慧有相當大的差距,它們雖然能高速運算,但若因此認為AI已達到某種智慧程度,那可能太過抬舉而不符現實。
我們對AI仍有期許,期待AI能協助人類應付現有的挑戰,希望您能一同探索AI的發展,關注AI的未來,確保AI的應用能帶來正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