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蒙格指出,我們確實在一個很大的範圍內找到許多完全在我們能力圈範圍之內的投資機會。如果你能擴大自己的能力圈,提高自己的機會成本門檻,你就能成為更好的投資人。
圖片來源:Pexels
在波克夏股東會現場,查理.蒙格經常在巴菲特旁邊扮演沉默的合夥人,但只要一發言,就一針見血,給人不少啟發。許多研究蒙格的人都知道,想要汲取蒙格的智慧財富,就要參加蒙格擔任董事長的公司股東會。
實際上,蒙格從1987年至2010年擔任魏斯可金融公司董事長期間,幾乎每年都在股東會上公開談話,並接受股東的提問。他會先介紹公司的經營情況,闡述當年魏斯可公司與波克夏的投資策略。並經由股東的提問,分享他對產業的觀察與總體經濟趨勢。
《蒙格智慧》收錄蒙格在魏斯可公司股東會上的談話與問答,讓讀者得以近距離觀摩這位當代最優秀投資人的思維模式。
我們很幸運,收購了不同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提供額外的選擇。生活中有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那就是所有人、所有公司都要根據自己的機會成本做決策。這就是聰明人做決定的方式。
舉個例子。你條件不錯,有個女孩願意嫁給你,你可能選擇和她結婚,這是一個機會。但你也有可能拒絕她,覺得自己還能找到更好的機會。在做人生的重大決定時,包括選擇工作、學校等,大多數人都會充分考慮所有機會。投資當然也不例外。
我們做投資時,總是把手裡現有的最佳投資機會當做參考標準,用它來衡量其他所有機會。我們拿來當作標準的機會愈好,機會成本的門檻愈高。波克夏提高機會成本的標準,魏斯可也是。本來我們只能投資股票、債券、上市公司,後來我們有能力收購私人公司,這樣一來我們就把機會成本的門檻提高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在更廣的範圍投資,我們就會有更多機會。
當然,這樣做的風險是,嘗試投資的範圍愈大,就愈容易脫離自己的能力圈。我認為,儘管我們的投資範圍很廣,但我們很少離開自己的能力圈。在我們所關注的投資機會中,有90%到95%被我們判定不在我們的能力圈範圍之內。我們會說:「我們做不來,這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
不過,我們也確實在一個很大的範圍內找到許多完全在我們能力圈範圍之內的投資機會。如果你能擴大自己的能力圈,提高自己的機會成本門檻,你就能成為更好的投資人。
用機會成本的思維方式做投資,有時候可能找不到任何值得投資的東西。我想起華倫曾經做的一項投資: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當時美國運通陷入一樁醜聞,股價大跌,但它顯然還是一檔優秀的成長股,至少當時華倫這麼認為,而且的確如此。當時,美國運通是華倫找到的最佳投資機會,這麼好的投資機會一下子就把機會成本的門檻給抬高了,別的投資機會根本無法與美國運通比。
於是華倫聯繫合夥人,修改合夥協議,提高單檔股票占比。部位限制解除後,華倫拿出40%的資金重壓美國運通。為了重壓一檔股票而主動提出修改協議,這種情況的確發生過,但很少見。
我談的這種思維方式,對我來說是最普通的常識,但這不是我們這個時代重視的智慧。
我偶爾會遇到一些優秀的價值投資者,他們都非常聰明。其中有一位是從史丹佛商學院畢業的,他剛起步,資金不多,他想自己為什麼要跟客戶鬼混,可以自己投資。
結果他現在成為一個非常富有的人。
你如果有本事實現高報酬率,住在閣樓裡都能投資。華倫初出茅廬的時候在陽台蹲了好幾年,還不是照樣投資。總之,這就是我們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