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每個時代都有奉獻者,奉獻者總是扮演著悲劇的角色。奉獻者深知自己的旅程必是孤單、坎坷、悽慘和佈滿血淚的
高希均2002年《無私的奉獻》推薦序
(一)為歷史留下記錄 一個時代的歷史,是由一些英雄與無數無名英雄,以血、淚、汗所共同塑造的。其中有國家命運的顛簸起伏,有社會結構的解體與重建,有經濟的停滯與飛騰,更有人間的悲歡離合。
近百年來我們中國人的歷史,正就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中'、毀滅與重生之中、失敗與成功之中。
歷史是一本舊帳。但讀史的積極動機,不是在算舊帳,而是在擷取教訓,避免悲劇的重演。
歷史更可以是一本希望之帳,記錄這一代中國人半世紀以來在台灣的奮鬥與成就,鼓舞下一代,以民族自尊與驕傲,在二十一世紀開拓一個中國人的天下!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的「天下文化」,二十年來,先後出版了實際參與台灣發展重要人士的相關著作。這些人士都是廣義的英雄,他們或有英雄的抱負,或有英雄的志業,或有英雄的犧牲,或有英雄的功績。在發表的文集、傳記、回憶錄中,這些黨國元老、軍事將領、政治人物、企業家、專家學者,都坦率而又系統地,以歷史見證人的視野,細述他們的經歷軌跡與成敗得失。
就他們所撰述的,我們尊重,但不一定表示認同;如果因此引起的爭論,我們同樣尊重,但也不一定表示認同。我們的態度是:以專業水準出版他們的著述,不以自己的價值判斷來評論對錯。
在翻騰的歷史長河中,蓋棺也已無法論定,誰也難以掌握最後的真理。我們所希望的是,請每一位人物或自己執筆、或親自口述、或經由第三者的觀察與敘述,寫下他們的歷練與感受,為歷史留下一頁珍貴的紀錄。
圖片來源:《無私的奉獻者》
(二)一些重要的著述
上面的文字,是出版政治人物著述時,我們對讀者重要的交代。在這一前題下,近八年來,「天下文化」出版了四十多本這種類型的書,展現出政治理念上不同的光譜。列舉其中重要的代表作:
一九九四:《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王力行著)
一九九五:《誠信|林洋港的回憶錄》(官麗嘉著)
一九九八:《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林蔭庭著)
一九九八:《許信良的政治世界》(夏珍著)
一九九八:《蘭陽之子游錫?》(林志恆著)
一九九九:《壯志未酬|王作榮自傳》(王作榮著)
二000:《連戰的主張》(連戰著)
二000:《張俊宏獄中家書》(張俊宏著)
二000:《李登輝一九八八|二000執政十二年》(張慧英著)
二000:《變天與挑戰》(郭正亮著
二00一:《台灣良心話》(呂秀蓮著)
二00一:《愛憎李登輝|戴國煇與王作榮對話錄》(夏珍記錄)
二00一:《別鬧了,登輝先生》(陸鏗、馬西屏訪談)
做為一個知識分子,如果不細讀推敲這些重要政治人物的言行記錄,是無法解析台灣政局的弔詭;這些書也就變成了研讀台灣政治發展的重要素材。可惜的是,局中人的敘述仍有保留,造成局外人的透視仍有模糊。但是每多出一本政治人物的著述,也就對台灣政情版圖增多一分瞭解。
(三)以生死塑造出的文章 在此一時刻出版施明德先生所著的《無私的奉獻者/狂熱的革命者》,就如兩年前出版《張俊宏獄中家書》,更是把讀者帶回歷史現場。
前面所引述的著述,大都來自國民黨執政時的政治人物,而施先生是在牢中度過二十五年的政治犯。他與他們的遭遇何其不同!但在今天看來,得到更多尊敬的是這位堅持民主與人權的階下囚,命運又何其捉弄!
在綠島「人權紀念碑動土典禮」中,施明德氣勢磅礡地說:「當權者沒有要求受害者放棄悲情的權利,而受難者則有一個高貴的義務,必須去執行,那就是點燃寬恕之火。」
如果二十五年的囚禁是一生中最殘酷的煎熬,那麼當他以生命做賭注爭取來的政黨輪替,竟然帶來了今天這樣混沌的政局,是否會有無語問蒼天的悲愴與淒涼?
本書所收錄的的31篇文章(1987-2002),都經過作者生與死、血和淚的洗鍊,為讀者對台灣民主的崛起,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及思考線索。讀者可以否定他的論點,但不能不佩服他的堅持。
(四)永遠的奉獻者 四年前,在民進黨尚未執政前,我在一篇短文中(1998,二月號《遠見雜誌》)這樣寫著:「曾經有幾次與民進黨領袖施明德及林義雄兩位先生相敘的經驗。在交談中,我所強烈地感受到他們對民主政治的執著、對一個忠誠反對黨原則的堅持,以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即使談起長年的綠島囚禁,施先生所表達的幾乎是一種灑脫的追憶。想起可以為台灣社會做的事,林先生侃侃而談『慈林文教基金會』的理想與工作。從身受大難的這兩位朋友言談之間,我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憤怒、仇恨,或者他們要報復、以牙還牙。
他們兩位已經擁有超越『報復』的氣度。
近年來,施明德千山獨行,提出「大和解」(他相信二十一世紀是大和解的世紀),化解族群情結;又向各方傳播:「忍耐是不夠的,還必須寬恕。」他更刻骨銘心地坦承:「承受苦難易,抗拒誘惑難。」
對萬千選民,以及識與不識者,施明德當年的叛逆與狂熱,早已被他近年來所提倡的人道及博愛所替代。政治人物中,施明德就是一個「異數」──不斷的自我進步、自我跳躍。
今天的施明德,得到四面八方的尊敬,正就是因為他不再屬於任何一個政黨,不再堅持任何一個教條。像奇蹟式地,在混濁的政治主流與非主流中,他代表了一股清流。
當兩年前民進黨變成執政黨,是別人戴上了權力的桂冠,披上了權威的彩虹。施明德在去年立委選舉失敗後,一無所有;但擁有一個不貪婪、守原則的高貴的政治靈魂。
在台灣民主發展史上,施明德變成了一個永遠的奉獻者。
正如他自己所寫:「每個時代都有奉獻者,奉獻者總是扮演著悲劇的角色。奉獻者深知自己的旅程必是孤單、坎坷、悽慘和佈滿血淚的。」
更如他在1983年11月30日獄中禁食期所要求:當他離開人世時,他的墓碑上要刻著三個大字:「奉獻者」。(二00二、八、十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