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無私的奉獻者/狂熱的革命者
優惠價
85
$298

無私的奉獻者/狂熱的革命者

書籍介紹

施明德,一位致力奉獻於台灣人權與兩岸和平的政治家,兼具文學家善感的心靈與政治家敏銳的思緒。從十八歲考入陸軍砲兵學校開始,啟動了他的為人權、爭民主的革命事業,風雨中走過二十五年的政治牢獄,他以殉道者的身體力行,不斷地突破逆境,拒絕「絕望」,終為台灣民主歷程開展新頁。

文字感懷,是記錄他革命心志的不變堅持;慷慨激昂,是刻畫他囚室之春的煎熬困苦。本書收錄其自1975年到2002年之三十四篇文章,「文以載道」,此中即是他一生志業思想的結晶。

【狂熱的革命者──施明德】

序一 施明德與經濟學 熊秉元
序二 施主席的懲罰 平路

最浪漫的事業
我的浪漫
台灣民主運動劃時代的一天
證詞
我甘願

囚室哲學
旋轉籠中的松鼠
孵豆芽的啟示
一碗牛肉麵
囚室之春
憶家兄
念保羅
拋棄枷鎖
承受苦難易,抗拒誘惑難

堅持革命家的信念
創造福利國.重建新台灣
從承受苦難到抗拒誘惑
刻不下的碑文
跨世紀台灣政治改造的主軸
冤魂與英靈
蒼涼的遊行

【無私的奉獻者──施明德】

出版者的話 一無所有,除了高貴的政治靈魂──閱讀施明德 高希均

專文
永遠的奉獻者──施明德訪談錄

點燃寬恕之火
角色的選擇與扮演
「台灣文革」下的民主氣質
迎接大和解時代的到來
二十一世紀是大和解的世紀
親愛的朋友

奉獻者的旅程
盧仔,台灣紳士的典範
問題與困擾
得意與失意
提防誘惑
我的逆境哲學
撿雞蛋
我只帶來信心
存糧於天
蒙難二十年感言

附錄
施明德年表

以「散文」閱讀施明德

吳佩穎

傳記見證時代軌跡,散文娓述生命情感;當散文遇上傳記,一篇篇用生命情感記錄而成的時代軌跡,真切感人。始於一九五九年的革命情懷,歷經二十五年的政治犯囚禁,從狂熱到無私,未曾改變的是浪漫懷思,我們走在二○○二年施明德在天下文化──《無私的奉獻者/狂熱的革命者》──的兩面真實生命裡。

角色多變的施明德,從政治囚犯到民進黨黨主席、立法委員;從黨外反對運動的神主牌地位走入人群,再一次為實踐自已理想而努力,這樣的施明德,如何閱讀?這些生命的折衝轉折、高低起伏,箇中滋味,只有飲水人自知。所以,最直接的方法是閱讀他歷年寫下的散文作品,以最近的距離來感受這位「奉獻者」。

他的散文,充滿了反思與激越。文字寫作是某種程度的反芻,藉寫作來閱讀自己,他以「寬恕是結束苦痛最美麗的句點」來為種種歷史的喜與悲做結;而讀者透過文字的閱讀,也了解他多變角色的堅決意志與主張,逆境中他依然挺立,是一名擊不倒的勇者。《無私的奉獻者/狂熱的革命者》閱讀了施明德與讀者。

從右頁封面翻開《無私的奉獻者/狂熱的革命者》,你看到的是無私的施明德,寬恕、和解與奉獻;從左頁封面翻開,是另一個施明德──狂熱的革命者,你可以讀出囚禁二十五年的苦與思,只有他自己才能寫得出魯迅的「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大和解氣魄。從散文中發現施明德的生命,一本傳記式的散文集,兩種人格特質,展現他六十年生涯的寫實情感。

兩個封面,兩種編排,從十八歲那一年(一九五九)進入砲兵學校就讀,開始其一生最浪漫的事業──革命,一直到二○○二年的一篇專訪,施明德繼續以文字來回於他的兩面生命;我們看到的則是「奉獻者/革命者」還未成歷史人物,他依舊活躍,依然浪漫。

一無所有,除了高貴的政治靈魂──閱讀施明德

高希均

(一)為歷史留下記錄 一個時代的歷史,是由一些英雄與無數無名英雄,以血、淚、汗所共同塑造的。其中有國家命運的顛簸起伏,有社會結構的解體與重建,有經濟的停滯與飛騰,更有人間的悲歡離合。

近百年來我們中國人的歷史,正就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中'、毀滅與重生之中、失敗與成功之中。

歷史是一本舊帳。但讀史的積極動機,不是在算舊帳,而是在擷取教訓,避免悲劇的重演。

歷史更可以是一本希望之帳,記錄這一代中國人半世紀以來在台灣的奮鬥與成就,鼓舞下一代,以民族自尊與驕傲,在二十一世紀開拓一個中國人的天下!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的「天下文化」,二十年來,先後出版了實際參與台灣發展重要人士的相關著作。這些人士都是廣義的英雄,他們或有英雄的抱負,或有英雄的志業,或有英雄的犧牲,或有英雄的功績。在發表的文集、傳記、回憶錄中,這些黨國元老、軍事將領、政治人物、企業家、專家學者,都坦率而又系統地,以歷史見證人的視野,細述他們的經歷軌跡與成敗得失。

就他們所撰述的,我們尊重,但不一定表示認同;如果因此引起的爭論,我們同樣尊重,但也不一定表示認同。我們的態度是:以專業水準出版他們的著述,不以自己的價值判斷來評論對錯。

在翻騰的歷史長河中,蓋棺也已無法論定,誰也難以掌握最後的真理。我們所希望的是,請每一位人物或自己執筆、或親自口述、或經由第三者的觀察與敘述,寫下他們的歷練與感受,為歷史留下一頁珍貴的紀錄。 

(二)一些重要的著述
上面的文字,是出版政治人物著述時,我們對讀者重要的交代。在這一前題下,近八年來,「天下文化」出版了四十多本這種類型的書,展現出政治理念上不同的光譜。列舉其中重要的代表作:
一九九四:《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王力行著)
一九九五:《誠信|林洋港的回憶錄》(官麗嘉著)
一九九八:《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林蔭庭著)
一九九八:《許信良的政治世界》(夏珍著)
一九九八:《蘭陽之子游錫?》(林志恆著)
一九九九:《壯志未酬|王作榮自傳》(王作榮著)
二000:《連戰的主張》(連戰著)
二000:《張俊宏獄中家書》(張俊宏著)
二000:《李登輝一九八八|二000執政十二年》(張慧英著)
二000:《變天與挑戰》(郭正亮著
二00一:《台灣良心話》(呂秀蓮著)
二00一:《愛憎李登輝|戴國煇與王作榮對話錄》(夏珍記錄)
二00一:《別鬧了,登輝先生》(陸鏗、馬西屏訪談) 

做為一個知識分子,如果不細讀推敲這些重要政治人物的言行記錄,是無法解析台灣政局的弔詭;這些書也就變成了研讀台灣政治發展的重要素材。可惜的是,局中人的敘述仍有保留,造成局外人的透視仍有模糊。但是每多出一本政治人物的著述,也就對台灣政情版圖增多一分瞭解。

(三)以生死塑造出的文章 在此一時刻出版施明德先生所著的《無私的奉獻者/狂熱的革命者》,就如兩年前出版《張俊宏獄中家書》,更是把讀者帶回歷史現場。

前面所引述的著述,大都來自國民黨執政時的政治人物,而施先生是在牢中度過二十五年的政治犯。他與他們的遭遇何其不同!但在今天看來,得到更多尊敬的是這位堅持民主與人權的階下囚,命運又何其捉弄!

在綠島「人權紀念碑動土典禮」中,施明德氣勢磅礡地說:「當權者沒有要求受害者放棄悲情的權利,而受難者則有一個高貴的義務,必須去執行,那就是點燃寬恕之火。」

如果二十五年的囚禁是一生中最殘酷的煎熬,那麼當他以生命做賭注爭取來的政黨輪替,竟然帶來了今天這樣混沌的政局,是否會有無語問蒼天的悲愴與淒涼?

本書所收錄的的三十一篇文章(一九七五──二○○二),都經過作者生與死、血和淚的洗鍊,為讀者對台灣民主的崛起,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及思考線索。讀者可以否定他的論點,但不能不佩服他的堅持。

(四)永遠的奉獻者 四年前,在民進黨尚未執政前,我在一篇短文中(一九九八,二月號《遠見雜誌》)這樣寫著:「曾經有幾次與民進黨領袖施明德及林義雄兩位先生相敘的經驗。在交談中,我所強烈地感受到他們對民主政治的執著、對一個忠誠反對黨原則的堅持,以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即使談起長年的綠島囚禁,施先生所表達的幾乎是一種灑脫的追憶。想起可以為台灣社會做的事,林先生侃侃而談『慈林文教基金會』的理想與工作。從身受大難的這兩位朋友言談之間,我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憤怒、仇恨,或者他們要報復、以牙還牙。

他們兩位已經擁有超越『報復』的氣度。

近年來,施明德千山獨行,提出「大和解」(他相信二十一世紀是大和解的世紀),化解族群情結;又向各方傳播:「忍耐是不夠的,還必須寬恕。」他更刻骨銘心地坦承:「承受苦難易,抗拒誘惑難。」

對萬千選民,以及識與不識者,施明德當年的叛逆與狂熱,早已被他近年來所提倡的人道及博愛所替代。政治人物中,施明德就是一個「異數」|不斷的自我進步、自我跳躍。

今天的施明德,得到四面八方的尊敬,正就是因為他不再屬於任何一個政黨,不再堅持任何一個教條。像奇蹟式地,在混濁的政治主流與非主流中,他代表了一股清流。

當兩年前民進黨變成執政黨,是別人戴上了權力的桂冠,披上了權威的彩虹。施明德在去年立委選舉失敗後,一無所有;但擁有一個不貪婪、守原則的高貴的政治靈魂。 

在台灣民主發展史上,施明德變成了一個永遠的奉獻者。 

正如他自己所寫:「每個時代都有奉獻者,奉獻者總是扮演著悲劇的角色。奉獻者深知自己的旅程必是孤單、坎坷、悽慘和佈滿血淚的。」 

更如他在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三十日獄中禁食期所要求:當他離開人世時,他的墓碑上要刻著三個大字:「奉獻者」。(二00二、八、十 台北)

施明德 作者
一九四一年出生於高雄。一生兩度以「叛亂罪名」判處無期徒刑,先後囚禁二十五年半。出獄後,以《美麗島雜誌社》運作「沒有黨名的黨」,引起當局恐慌。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因「美麗島事件」再度入獄。自一九八六年底開始,一再拒絕當局減刑與特赦,直到一九九○年五月二十一日,政府宣布「美麗島事件」判決無效,始步出牢房。 在長期囚禁後,他向社會表達「忍耐是不夠的,還必須寬恕」、「承受苦難易,抗拒誘惑難」;並在長期緊張的意識形態對立中,開闢出理性協商的政治空間,改寫台灣政治生態。

2002/10/04

BGB179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043-0

270

397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