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拒絕變老》指出,住在大海附近,與心情更好、憂鬱更少、整體幸福感更高,都有關聯。雖然這件事不分年齡,但有些研究顯示,我們年紀愈大的時候,這些相關性還愈高。如果住在大海附近,平均就能讓壽命延長4年到7年。
說到冷水,不可能不提大海。世界人口地圖顯示,有一大部分人的生活區域都離水不遠,可能是海岸線、海灣邊緣、河流與溪流沿岸,又或是在各島嶼。我們也喜歡在海灘上度假,在湖邊靜靜釣魚。而要讓小孩開心的話,哪有什麼比踏過一個又一個水坑,來得更有趣?
人之所以愛水,背後有著演化上的意義。在人類與猿類漸行漸遠,離開了非洲的森林之後,開始來到河濱與海岸,以魚類、蛤類和蟹類為食。海鮮富含Omega-3脂肪酸,正是促進腦細胞生長的必需脂肪酸。在這之後,人類大腦也開始呈現指數級成長。
住在藍色空間(也就是靠近大海)附近,與心情更好、憂鬱更少、整體幸福感更高,都有關聯。雖然這件事不分年齡,但有些研究顯示,我們年紀愈大的時候,這些相關性還愈高。值得注意的一點在於,如果住在大海附近,平均就能讓壽命延長4年到7年。

圖片來源:Pixabay
關於長壽與海洋的科學,多半是出於對藍色寶地的研究,但這些區域除了都位於海邊高地,也具備許多其他能讓人過得更長壽、更健康的特性,像是飲食均衡、社群活躍、汙染少、飲用水品質高,所以實在很難單純把「住在海邊」這個因子的影響,獨立出來討論。像是住這些地方的人通常也比較少看到壓力與憂鬱,這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我們的研究顯示,與大海愈常有視覺上的接觸,對情緒與幸福感的好處也會愈明顯。換句話說,能「看海」實在是件好事。這件事的影響不分年齡;但也有些研究顯示,這一點同樣是年紀愈大、相關性愈明顯。
海洋總是變化萬千,而大家也都知道,多樣性就能帶動幸福感。就算是連續的兩天、甚至是同一天過了短短幾小時,大海的面貌都完全不同。所以海景永遠不會無趣,也總是能讓人品出不同的滋味。而且,住得離大海近一些,也能增加身體活動的可能性,例如去游泳(甚至剛好就是冷水游泳)或在海邊散步。海邊的生活也能增加社交互動,提供一個健康快樂的空間。而這一切都已經證明,能讓人活得更長壽。
不論出於何種原因(很可能是有許多因素互相交織),住在大海附近,就能大大有益於長壽與健康,影響程度不下於財富等等其他因素。
不論是洗冷水澡、冷水游泳、或者就花點時間看看大海,都已經證實能讓人過得更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