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WEB3新商機》作者指出,Web1 和Web2 讓創作者能向全球受眾分享他們的作品內容、思想和才華,而Web3 最終賦予他們實現營利的工具。事實證明,人人都是創作者,每個人在新的創作者經濟中都有各自的角色和機會。
我在2004 年就讀阿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大一時,第一次聽到班上的女同學談論「臉書」這個新網站。我對這名女同學頗有好感,所以儘管心有疑慮,我還是迫不及待的接受她的建議,開立臉書新帳號。我認識一些人使用過聚友網和交友達人等網站,因此當時的我認為,真正有朋友和個人興趣的人絕對不會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網路上。
可惜的是,我跟那個女孩緣分不夠。不過,我成為臉書的忠實用戶,就像當時數百萬的「早期採用者」一樣,我迅速建立起個人的社交圖譜,擁有數百個聯繫。早期的臉書沒有廣告,讓人很容易上癮,我們很樂於拿自己的時間和社會資本,來換取比電子郵件更好的免費通訊服務。
對於新網路來說,早期採用者十分珍貴。我們所有的聯繫都能幫忙創造網路效應,進一步鞏固臉書的市場龍頭地位。儘管如此,我們的貢獻卻從來沒有換到任何的財務利益。這一開始似乎沒什麼問題,畢竟臉書算是有趣又好用的消遣。但後來,我們都陷入Web2 的魔鬼交易,因精準廣告(hypertargeted ad)而失去個資、隱私和網路自主權。
圖片來源:pixabay
現在請試著想像Web3 版本的社群網路平臺。從一開始,每個人的利益就更加一致:我們仍然會使用這項服務與朋友聯繫、分享照片和建立社群,但可以選擇保留照片的所有權利;我們可以成為網路平臺的利害關係人,並對於策略決策或技術變動有一定的發言權。我們使用、推薦和上傳的次數愈多,賺取的代幣就愈多。在如此有力的獎勵機制之下,其他人也會加入、參與,並吸引新的用戶加入。儘管現有的大型網路平臺地位穩固且資本充裕,但這個用戶所擁有的新社群網路平臺會一步一步進逼,穩定的削弱對手的基礎。新的用戶也因為新網路平臺的原生代幣價值上漲而受惠,創辦人和早期採用者都獲得不錯的收益。這個概念聽起來有任何問題嗎?
遺憾的是,有些創辦人的Web3 模型設計得非常糟糕,以致早期用戶只是想利用代幣獎勵獲利,毫不在意基礎的服務。一旦獎勵用罄,他們就會轉向下一個可以利用的平臺,留下其餘的代幣持有人爭奪所有權的殘羹冷飯。這種行為也讓一般使用者擔心自己的網路體驗會被過度金融化,因此望而卻步或心生反感。
也有人覺得,導入財務報酬機制或許會帶來其他意想不到的後果。維基百科共同創辦人威爾斯告訴我,他認為Web3 的獎勵措施「對維基百科來說是糟糕的主意」。他主要擔心的是,金錢會破壞維基百科純粹的知識性,貢獻者編輯詞條是出於對知識的熱愛,而不是因為有人願意付錢給他們。他表示:「假設你現在編輯的是關於『艾克森瓦德茲號』(Exxon Valdez)的文章,可能只有一家有錢公司會在意,那就是艾克森。」
威爾斯指出,向文章對象收取報酬「可能不是我們樂見中立的優質百科全書會做的事」。再者,他的另一項疑慮是貢獻者獲得報酬的方式和原因。如果貢獻者的收入是基於瀏覽數,那貢獻者就有動機炒作文章,也許會斷章取義,或有失偏頗。第三,他認為比特幣等區塊鏈的生態足跡不夠永續,所以維基百科才停止接受加密貨幣捐款。最後,威爾斯對於以代幣募資來支持志願者的方法抱持懷疑:「社群裡沒有人詢問或提出要求。」像維基百科這樣的創新者無疑能設計出解決問題的系統,但對威爾斯來說,風險難以接受。
儘管威爾斯的態度有所保留,但他對於音樂和影音串流等其他用途的用戶自有平臺,仍然有很高的期待,創作者在這些平臺上可以獲得更優渥的報酬,並且擁有更多權限存取自己的數據。在我們的討論中,威爾斯認為,建立簡單的方法讓貢獻者能從平常使用的平臺獲益,整體而言是個高遠的志向。
威爾斯跟艾蜜莉、尼克森羅培茲和其他利用Web3 工具的創作者一樣,將去中心化自治組織視為簡便的網路原生工具,可以根據任何創意構想來組織志趣相投的人。威爾斯表示:「我們不會在千辛萬苦之後,將成果拱手讓人;我們會投注心力,然後嘗試將作品上架到網飛(Netix),或賣到亞馬遜Prime,再試圖在電影院上映。」
他憑藉直覺,理解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成員的想法。威爾斯說:「我們可以組成一個社群在網路上創作,大家會投票,並根據個別的貢獻來分潤,我們會找出公平分配獎勵的辦法。」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成為作品的所有權人,共享成功。威爾斯補充:「如果你在電影公司工作,並且製作出紅極一時的作品」,這對你的履歷和公司都大有助益,但你無法從海外票房、周邊商品、影音串流和隨選視訊、海外授權等其他收入獲得分潤,只因為「你並不是作品的所有權人。」
儘管有前面這些顯而易見的好處,但用戶自有網路的模式並不一定比較公正或比較永續。例如,用戶自有網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利潤來維持網路的長期發展、安全性和用戶體驗,而自願採用由廣告驅動的模式。在這個例子裡,大多數的代幣持有人可能會投票支持大多數用戶反對的模式。如果19歲時的祖克柏遇到Web3,是否會成為愛好代幣的企業家,致力推出病毒式代幣分配模式,導致代幣價值波動劇烈,最終消失於市場?
即使是立意良好的聰明企業家,在最初的執行過程也會遭遇挫折。例如,《無限小精靈》推出「邊玩邊賺」(play-to-earn)的遊戲模式,但獎勵機制並不完善。結果,早期用戶獲得大量報酬,而晚期加入的人卻得借錢玩遊戲,到頭來發現沒剩多少獎勵,導致他們負債累累。
《無限小精靈》的遊戲商斯凱梅維斯公司重新調整策略,專注於提供出色的遊戲玩法,並邀請玩家參與,幫助改進他們的工作。斯凱梅維斯公司創辦人拉森希望遊戲玩法能帶動他們下一階段的成長。他表示:「如果能在品質上媲美現有的遊戲,尤其是手機遊戲,再加上遊戲道具的Web3 所有權,想必會是一道殺手鐧。」
其他像是優幣通的平臺,在藉著原生代幣賺輕鬆錢的人來來去去之後,依舊深受青睞。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這類平臺建立公平且永續的代幣分配模型,獎勵長期採用。
再者,他們不單靠代幣獎勵來推廣採用。畢竟發行過多代幣可能會稀釋每個代幣的價值,即使是短期擴展網路的情況下也是如此;這種方式雖然是一種成長策略,但如果網路所有權是用戶體驗的一部分,那麼持有人想必會希望自己的資產能夠保值,而非像威瑪共和國的德國馬克那樣遭人遺忘。
第三,優幣通等平臺的基礎應用程式或服務本來就有用,用戶加入是為了社群、文化或功能,而不僅僅是為了代幣獎勵。最後,他們使所有權成為用戶體驗的一部分,但不是唯一的用戶體驗。Web3企業家開發應用程式的舉動,許多時候只是為了合理化自己賺取代幣的行為,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目的。一旦透過所有權權益,使用者就能參與平臺,共創財富,並對平臺的運作方式發表意見。
Web1 和Web2 讓創作者能向全球受眾分享他們的作品內容、思想和才華,而Web3 最終賦予他們實現營利的工具。事實證明,人人都是創作者,每個人在新的創作者經濟中都有各自的角色和機會。以下為本章重點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