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作者羅志仲在新書《和解練習》 回憶他和父親和解後的相處方式,在父親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透過幽默重新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結。從原本的嚴肅互動轉變為輕鬆溫暖的對話,幽默成為了我們溝通的橋樑,讓彼此的關係更加親密 ...
到養護中心探視父親的時候,我常能從他的說話清晰程度,研判他的健康情形。這天,他說話並不清楚,音量也較為小聲,顯然身體不太好,幸而我如今是個很有耐心的傾聽者,還是聽他說了許多話。
他覺得自己最近過得不太好,因為頻繁進出醫院。他對自己幾個月前跌倒開刀感到懊惱,因為他好不容易靠著努力復健讓自己能夠走路,如今又得重新再來。他也心疼他的大姊大病過後,變得如此削瘦。
我只是專注傾聽,並用手掌撫摸著他的手,他的肩,他的頸,他的臉,以及他的頭,與他連結。他的削瘦也不輸他的大姊呀,這兩年他瘦了好幾圈,已不是我當年認識的父親。有時,我的思緒不免紛飛,想起往事,想到未來,但我還是儘可能將注意力拉回當下,享受與父親相處的每一個片刻。
外頭難得沒有豔陽,我推著輪椅,帶他四處走走。有輛黑色豐田停在附近,父親神來一問:「你今天開車來呀?」
我聽了哈哈大笑,他也笑了。他明知我是不開車的,卻故意幽我一默。
這是我不太認識的父親——在我印象中,他嚴肅而憂鬱,眉頭經常深鎖,從來都不是個幽默與調皮的人,尤其在被迫退休後,更顯得鬱鬱寡歡;而喪妻之痛,更令他深陷悲傷之中,難以走出。
或許,是之前我們 18 年不說話,我太不了解他了?也或許,是我們和解之後,甚至是他進了養護中心之後,才長出來的幽默感?人生到他這個階段,有幽默感總是好的,幽別人一默,也幽自己一默。
臨走前,父親又神來一問:「你不是要告訴我一件事情嗎?」
我被他問得糊塗了。這又是什麼樣的幽默嗎?但是他很正經的看著我,
偶爾在嘴角露出慧黠的微笑。好吧,我就跟這位調皮的老先生玩一下,看看他葫蘆裡賣什麼藥。
「我有答應過你要告訴你事情嗎?」我問。
「當然有囉!」
「我什麼時候答應你的呢?」我又問。
「幾個星期前呀!」
「是關於你的事?我的事?還是其他人的事?」在與寡言的父親對話時,我常用這種「封閉式問句」,來探詢他的想法。
「跟你有關。」
「跟我有關呀……。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呢?」又是封閉式問句。
「應該算得上是好消息。」
我滿意外「核對」的對話技巧,竟在這個時候用上了,我與父親因此能有更多連結。
此時,我的腦海閃過一個畫面:兩週前,父親生病住院,我去看他,他問我一個問題,當時其他病床尚有人,我不好回答,遂承諾日後再告訴他。莫非是這件事嗎?父親狡獪的笑了。我驚訝極了,因為他近年的記性不好,尤其會將住院期間發生的事忘得乾淨,我太驚訝他居然還記得。而我,早就忘記了。我忍不住大笑起來。
給了父親答案後,輪到我狡獪的笑了:「既然你賣我一個關子,我也要賣你一個。我下次來,會告訴你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但我現在不會給你任何提示,而且你下次得記得問我,我才會說喔!」
在幽默與調皮這方面,我可是不輸他。
但幽默的父親,畢竟是我不熟悉的父親形象,我常會在毫無防備之下,遭遇他的幽默「襲擊」。
另外一天,我去看他,我們在養護中心的長廊上並肩走著,他緩緩推著自己的輪椅,練習走路。
「下一次你阿姑來,我要給她洗腦。」
父親平淡吐出這句話,狀若無事。我聽了,一時沒能會意過來,半晌之後,才笑了。
小姑姑雖是父親的小妹,「訓斥」起她的四哥來,卻頗有大姊風範。父親拙於言詞,時常說一句「我想搬回家住」之後,便得挨半天的訓,儘管嘴裡不說(也說不過),心裡自然是不服與鬱悶的。
「你要拿什麼『洗』呢?」我順著他的話語問他。
「拿茶箍(肥皂)洗啊!」
父親難得一見的幽默,再次令我大笑起來。與這樣的父親相處,多有意思呀!
這樣的幽默或小趣味,有時會主動從父親口中出現,有時則需要在父子兩人的對話中激盪而出。
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在養護中心與父親閒聊,他提到一事。前陣子,他去看醫生,向醫生反映所開的藥沒效,醫生竟然生氣。
父親的這段敘述引起我的好奇,立即開啟對話模式。
「喔,你認為他不能生氣嗎?」
「當然不能。」父親板起臉孔,嚴肅起來。
「他不能生氣的原因是什麼呢?」
父親認真想了一會兒:「我也不知道。」
「他如果把生氣表達出來,你會對他印象不好嗎?」父親點點頭。
「可是,他明明生氣,如果不表達出來,他要怎麼辦呢?」我問。
「他應該放在心裡,不要讓人知道。」父親這樣說。
「你是說生悶氣嗎?寧可生悶氣,也不要表達出來?」
「當然。」
父親自己正是這樣面對生氣的。從小到大,我很少看到他動怒,卻常看到他生悶氣。原來,他不只這樣要求自己,也期許他人如此。
我繼續回應他:「原來你是這樣看的呀!不過,把生氣放在心裡,放久了會生病呢,怎麼辦?」
「他是醫生,他可以開藥給自己吃。」
我被父親這可愛的答案逗樂了。
「可是,我們一般人都不是醫生,怎麼辦呢?」我繼續好奇的問。
「我也不知道。」
如此有趣的對話,甚少出現在我們以前的互動中,直到我學習薩提爾模式,能以好奇、寬闊的內在與他對話,這類幽默、可愛、好玩的對話才不時如泉水般湧出,滋養著我們彼此的關係。
難怪所有靈性書籍都在強調:要歡慶生命!薩提爾女士也一再強調:要用幽默感來生活!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十分欣賞且佩服的 NBA 馬刺隊總教練格雷格.波波維奇(Gregg Popovich),也是個幽默的人。曾有記者問他:「你執教這麼多年的成功祕訣是什麼?」
波波維奇說:「祕訣?選中提姆.鄧肯(Timothy Duncan),然後好好活著。」
鄧肯可能是 NBA 史上最偉大的大前鋒,幫助馬刺隊拿到 5 次總冠軍。
波波維奇在回答中不僅展現幽默,也謙遜的將功勞給予子弟兵。
我以前也是個嚴肅的人,因此我很不快樂,最後生病了。這幾年,許多朋友回饋我,我的笑容愈來愈多。亦有學員告訴我,她跟了我多年的課,發現我的風格變化甚大。同樣是以自身的原生家庭為例,以往我講得沉重,如今則多了幽默感,讓人淚中帶笑。我猜想,這是因為我愈來愈能歡慶生命,愈來愈有幽默感。
很高興在父親晚年,能感受到他幽默的一面,我對他的記憶,不再只是愁苦的、鬱悶的,而是增添活潑、快樂等形象,他在我的腦海中更豐富、可愛了。能帶著這些記憶往前走,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