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賴珩佳在最新出版的《印尼現在進行式》書寫自己過去20年來在印尼生活的最真誠感受與體會,分享印尼將農曆初一訂為國定假日的背後故事,年味越來越濃,商業活動和社會氣氛每年都愈加熱鬧,形成獨特的跨文化新年慶祝形式,也反映了華人社群對傳統的熱愛。
華人農曆新年的印尼語為「Imlek」,發音有如福建話的「陰曆」,對會說閩南話的人應該覺得特別親切。
在印尼強人蘇哈托掌權時期(1967 年至 1998 年),以「加強同化以利國家統一」為由,禁止一切有關中華文化的發展,所有可能的小火苗都極盡所能的撲滅。但是蘇哈托下台後,印尼政府漸漸鬆綁對華人不平等的規定(如無法參政),也明定修改對華人的稱謂,比方說,以前稱華人為「支那」(印尼語 Cina),帶歧視語意,現已頒訂法律改稱「中華」(印尼語 Tiong Hoa,音同福建話的「中華」)。
隨著時代進步與國際情勢的劇烈變動,再加上掌控印尼 8 成以上經濟的華人多有迫切重燃中華文化的渴望,印尼政府在 2004 年還破天荒的將農曆新年大年初一訂定為國定假日,此後農曆新年在印尼的年味就一年比一年更濃厚。
記得我剛到雅加達時,除了除夕夜許多中餐廳客滿外,實在嗅不到什麼年味。但多年後的今天,幾乎各大購物中心、辦公大樓、公共場所,基本上都是將聖誕節裝飾拆卸後,就直接換上有濃濃農曆年味的布置,播放的也多是中文歌曲。也就是在農曆年前一個月,大家就已經在迎接著農曆年的到來,濃厚的年節氣氛,常讓我忘了自己置身印尼,其排場的盛大,比起伊斯蘭教新年前與從十一月底開始迎接的聖誕節,已是不相上下。
送禮的大節日
許多在此經商的華人,已將農曆新年塑造成另一股強大商機,因此農曆年現在已成為印尼的送禮三大節日之一(只排在伊斯蘭教新年、聖誕節之後)。如同台灣的文化,農曆新年到來的前兩週是互相送禮的高峰。華人親友間的互送,或送給有商務、工作往來的華人客戶及夥伴。
送的禮物從最大宗各種口味的印尼千層糕(印尼語 Kue Lapis)、傳統過年小點心(如小巧可愛內包鳳梨餡的小餅 Natar),到西式蛋糕、布朗尼、水果禮盒,甚至傳統炸肉丸禮盒(印尼語 Bakso Goreng)、水果優格禮盒等都有,每年各商家推出的禮品內容與包裝也不斷推陳出新,讓人目不暇給,驚喜連連。再加上近年來在印尼廣受歡迎的電子商城與 Gojek 服務(詳見 p53〈7在車陣中老去〉),讓送禮更為便捷。更有甚者,愈來愈多更大手筆的華人,甚至會藉著農曆新年致贈小禮給所有工作夥伴或家中幫手,不論華人與否,人人都有獎。
這一個月,餐廳的生意也特別好,尤其是有中式裝潢的餐廳,常常可見一大群親友們的年前聚餐,尤其是女士們,清一色都會將聚餐穿著(Dress Code)定調為中式旗袍,所以這一個月內,基本上在印尼華人朋友圈的各種社交媒體(尤其是 Instagram),都是被旗袍式的聚餐照洗版,照片裡各式各樣的花旗袍襯著各個精心打扮美艷不可方物的女士們,常讓我好似快要老花的眼睛更花了。
當地一位服裝設計師曾與我分享,說農曆年前三個月是她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候,因為許多女士為求旗袍與眾不同,總喜歡特別設計訂製,又為了因應不同聚會,所以一人常要準備多套。這樣看起來,某些印尼華人女士們對「傳統服飾」的堅持也許更勝他國華人呢。
老實說,印尼這樣較「濃厚」的農曆年味,我仍有些不習慣,但也只有這一個月,在購物中心或超市等公共場所播放的都是中文歌曲。多年前較常聽到的是鄧麗君的歌或 F4 的「流星雨」,近幾年則偶爾會聽到周杰倫、蔡依林、張學友的歌,還有小時候沒特別喜歡但現在聽來別有風味的「咚咚隆咚鏘」等過年曲目。這種「佳音繞耳」的親切感,才真能讓我感受到過年的喜悅。
與台灣不同的過年習慣
印尼農曆年還有些與台灣不一樣的習俗,像是:
■ 特愛穿紅衣
台灣農曆新年時「穿新衣、戴新帽、踩新鞋、迎新年」的風氣,主要代表「新意、新氣象」,一般顏色樣式不拘。不過在印尼的華人,過農曆年清一色喜歡穿傳統代表喜氣的大紅色、鮮紅色衣服,男士或穿紅色中山裝或任何紅色服飾,女士多數仍喜歡紅色系列的旗袍樣式服飾,許多還不忘踩雙大紅高跟鞋,總之喜歡用紅色表示大喜,表達自己不忘本之意。華人農曆新年將至之時,也可見百貨商場將許多大紅色系列的服飾擺在顯眼之處,就連在印尼的歐美品牌服飾如 ZARA、H&M、Marks and Spencer 等,也會特意挑選紅色系衣服在模特兒身上展示,看起來一片喜氣洋洋。
■ 除夕團圓飯
目前台灣普遍仍是到夫家圍爐吃團圓飯,女兒照傳統是「初二回娘家」,但是印尼華人家庭沒有「初二回娘家」這個傳統,且真實情況可能讓人覺得現實有些「殘酷」。如果女方娘家相較於夫家屬於經濟強勢的一方,女婿則會跟著太太回娘家吃除夕團圓飯,初一女婿才會帶著家人向自己父母拜年。若女方娘家屬於經濟較弱勢的一方,那麼就照傳統在夫家吃團圓飯,初一回自己娘家拜年。若是雙方不相上下,那麼就要事先討論好以求雙方最大公約數,因為在印尼,華人農曆新年只放初一一天,初二就要正常上班。
■ 發紅包的時機
台灣普遍於除夕夜發紅包,所以當晚可以睡在「壓歲錢」上。但印尼華人認為,大年初一才是發紅包最佳時機。剛開始我總愛堅持在除夕夜發紅包,後來發現領到紅包的人表情感覺好像有些莫名其妙,「孤臣無力可回天」,現在我也隨俗在大年初一才發紅包了。除了親人之間的紅包,通常對於周遭熟人,如居所大廈內的警衛、清潔人員、工作人員,家裡的幫手們(家事幫手、保母、司機等),基本上只要有見到,都會給個紅包讓大家沾沾喜氣,意思意思(紅包金額由發放者自由心證,沒有固定行情)。如果是居住在獨門獨戶的,大年初一門一開,常會有住處周遭的孩子們群聚,華人屋主也總會發放一些小紅包(每個紅包印尼盾2萬至10萬不等),基本上是見者有分,人人歡喜。
每年初一到公婆家的路上,我們總會經過一戶當地赫赫有名的大財主,他發紅包的大手筆經過口耳相傳後,年初一聚集在他家附近的人群一年勝過一年,人數多到他還要情商警察在初一這天到家門口維持秩序,由此可見場面的浩大。當然,那幾位警察的紅包也是定然不能少。或許正因為如此,現在農曆新年不只是華人期待的新年,慢慢也成為大家都會期待的節日。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 過年必備年菜
台灣的必備年菜或有蘿蔔糕、餃子等,但這些都不會出現在印尼華人的年菜裡。印尼華人首道必備年菜是「撈魚生」(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華人也是如此)。所謂「撈魚生」是指一碟集合各色蔬菜,如高麗菜絲、小黃瓜絲、紅蘿蔔絲、薑絲或豆芽等的料理,上面再鋪上多片生魚片(多為鮭魚片),並撒上碎花生,最後淋上酸甜醬汁。準備時,各種材料會逐一加到碟子上,每加一樣材料都要說一句吉祥話,如年年有餘、甜甜蜜蜜等。
當所有材料加完,圍桌的所有人就會拿起筷子,將所有食材夾高並用力攪和,據說將食材夾得愈高,攪得愈亂,來年運勢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