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冷戰 2.0》作者表示冷戰 2.0已然展開,烏克蘭與台灣成為地緣政治的焦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僅是區域衝突,更是新冷戰的引爆點。中國與俄羅斯的合作,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科技在軍事與經濟上的關鍵作用,不容忽視...
在回顧冷戰 1.0 的歷史,以及冷戰 2.0 的主要參與者及主要盟友所擁有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後,接下來需要探討的是,當前冷戰的動態將在哪些地區展開。換句話說,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精心累積的經濟與軍事資源要用在哪裡?以下討論必須從烏克蘭開始。2022年 2 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了毫無理由且不正當的侵略,這一事件證明了(如果還需要證明的話)世界確實正處於冷戰 2.0 的進程之中。
第二個焦點是台灣。如果冷戰 2.0 在台灣周邊全面升級為熱戰,這將成為 21 世紀的主要――甚至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影響力將超越當前的俄烏戰爭。與烏克蘭不同,這場戰爭可能會引發美國(甚至其他民主國家)直接派遣軍隊參戰,而不僅僅是提供武器。烏克蘭與台灣是兩個重要且複雜的戰略議題,構成了本章討論的核心內容。然而,本書也不容忽略民主國家、專制國家與「全球南方」的關係。全球南方曾是冷戰 1.0 中熱戰與冷戰的重要舞台,而在冷戰 2.0 中,這裡必然將再次成為關鍵的地緣政治舞台,只是將圍繞著科技與創新展開一套全新的動態與驅動力量。
烏克蘭的熱戰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軍事入侵。俄羅斯軍隊從烏克蘭的北部、東北部、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多點越過俄烏邊境發起攻擊。其中,北方攻勢是從白俄羅斯境內展開的,因為烏克蘭首都基輔距離白俄羅斯邊境僅 150 公里。俄羅斯此戰的目標是攻占並瓦解烏克蘭政府,將烏克蘭領土與人口納入俄羅斯版圖,實質上是將烏克蘭從地圖上抹去,終結這個獨立國家的存在。2022 年的全面入侵其實是延續了俄羅斯 2014 年的小規模入侵。莫斯科在 2014 年做了兩件事:(1)派遣非正規部隊與俄軍雇傭兵進入烏克蘭的頓巴斯地區,煽動頓巴斯加入俄羅斯;(2)以武力非法吞併克里米亞半島。克里米亞半島面積約 2.7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大小。
1954 年(冷戰 1.0 期間),莫斯科的最高蘇維埃政府將克里米亞州從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移交給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當時這決定對莫斯科而言很合理,因為克里米亞半島需要與毗鄰的烏克蘭本土(由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管轄)建立更緊密的連繫,以便於灌溉和交通連接等目的。1991 年,蘇聯解體時,烏克蘭的每個州(包括克里米亞及頓巴斯地區的兩個州――盧甘斯克和頓內次克)都舉行了公投。各州多數投票者都支持烏克蘭及自己所在的州脫離蘇聯和俄羅斯,加入獨立的烏克蘭。1994 年,烏克蘭、俄羅斯、美國和英國簽署了《布達佩斯備忘錄》,烏克蘭同意將境內的核武器交予俄羅斯,以換取俄羅斯承認並尊重烏克蘭1991年的邊界。
2014年,俄羅斯總統普丁對烏克蘭發動熱戰時,違反了《布達佩斯備忘錄》(和《聯合國憲章》)明定的義務,不僅對烏克蘭展開了新的熱戰,也對多個民主國家發動了冷戰,包括美國、英國和北約的其他成員國。然而,這並非只是延續第一場冷戰,因為今天的局勢與1945年至1989年間大不相同。最顯著的差異是,現在的專制國家領導者已不再是俄羅斯,而是中國。
這就是為什麼普丁會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 2 週前,飛往北京與習近平討論入侵並吞併烏克蘭的計畫。習近平會支持普丁出兵,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普丁與習近平預期(事後證明是錯誤的)西方各國對這次入侵的反應會很混亂,他們認為歐美之間會為了如何應對而意見不一。其次,普丁與習近平也相信歐洲內部將會出現巨大的分裂,例如:以波蘭為首的前東歐集團國家會希望盡可能支援烏克蘭,而當時高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德國,則可能因擔心激怒俄羅斯而不願支持烏克蘭。整體而言,習近平與普丁認為,入侵烏克蘭將削弱西方,而這對他們雙方而言是一個重要目標。
習近平支持普丁的第二個原因是,他也面臨類似於自己的「烏克蘭」問題,即中國聲稱要將台灣「統一」。習近平認為,普丁迅速攻占並吞併整個烏克蘭,將在軍事和外交上為中國接管台灣樹立一個良好的先例。在這些考量的驅使下,2022 年 2 月 4 日,距離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僅 2 週,習近平與普丁在北京並肩發表了一份令人瞠目結舌的聯合聲明。這份長 達5,364 字的聲明由兩國共同簽署,承諾在多個領域合作,包括聯合軍事演習。聲明的最後宣告:「兩國友好沒有止境。」
習近平與普丁在北京簽署這份文件,證實在冷戰 2.0 中,中國是主導的專制國家,俄羅斯則淪為次要夥伴。這與第一場冷戰的局勢完全相反。1950 年,在北韓專制領袖金日成入侵南韓之前,以及中國專制領袖毛澤東派遣 70 萬中國軍隊拯救金日成岌岌可危的局勢之前,兩人都要先獲得莫斯科專制領袖史達林的許可。反之,1956 年俄羅斯派遣坦克進入布達佩斯鎮壓匈牙利獨立運動,以及 1968 年派遣坦克進入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時,不曾徵求過中國的同意。如今,世界兩大專制國家――俄羅斯與中國――已經對調了角色位置。這個變化將深遠地影響冷戰 2.0 以及俄羅斯如何進行如烏克蘭戰爭這樣的熱戰。
不過,這兩場冷戰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科技始終扮演著關鍵角色,對國家軍事與經濟實力的發展與運用至關重要。儘管烏克蘭戰爭何時結束仍是未知數,但我們已能得出一些結論,特別是尖端高科技武器對烏克蘭的重要性。因此,將當前的競爭稱為冷戰 2.0,確實十分貼切。在烏克蘭戰場上,新科技的應用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
在全面戰爭初期,數百輛俄羅斯裝甲車向烏克蘭首都基輔疾馳而來。這一幕讓人聯想到二戰期間,納粹專制領袖希特勒發動的閃電戰(Blitzkrieg)。當時,德軍高度機動化的坦克部隊突襲法國北部,在短短幾週內擊潰了龐大的法軍(以及規模不小的英國遠征軍),令民主國家大為震驚。2022 年 2 月,沒有任何西方軍事分析家或智庫看好烏克蘭政府的生存機會。美國甚至提議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空運到某個民主國家流亡避難。然而,澤倫斯基據報以一句將載入史冊的戰爭宣言回應道:「戰場就在這裡,我需要彈藥,不是搭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