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烏俄戰爭不僅是戰場上的衝突,更是專制與民主的信息戰。普丁操控輿論形塑戰爭敘事,烏克蘭則運用社群媒體爭取國際支持。至今烏俄戰爭尚未結束,但我們已深刻體認到數位與電腦科技在現代戰爭中發揮的關鍵影響力。
電視在專制國家中的作用不容低估。在俄羅斯,烏克蘭戰爭進行了將近 3 年後,約 80% 的民眾仍相信普丁正努力幫烏克蘭「去除納粹」。普丁還成功說服大多數俄羅斯人相信,是北約挑起了烏克蘭的戰爭。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當人們的唯一資訊來源是由克里姆林宮假消息部門精心編排的晚間新聞時,還能期待什麼呢?其他專制國家的情況與俄羅斯類似。例如在北韓,由於平壤專制政權不間斷的虛假宣傳,75 年後,大多數北韓人民仍然相信,當年是南韓先攻擊了北韓,而北韓只是在進行一場為期 3 年的自衛戰爭。(嚴格來說,這場戰爭至今仍未結束,因為南北韓之間從未簽署和平協議。)
普丁同樣善於利用數位平台進行宣傳。自網際網路革命開始以來,俄羅斯便投入資金並培養了大規模的「巨魔農場」(troll farms,即網軍工廠),專門向全球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使用者傳播大量假消息。這些資訊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例如針對西方觀眾的資訊、針對「全球南方」國家的資訊、針對亞洲地區的訊息等等。
以美國的《穆勒報告》為例,其中詳細描述了這些俄羅斯網軍工廠的運作方式,以及網軍在2016 年美國總統選舉中達成的成果。因此,當普丁在 2014 年發動烏克蘭戰爭時,這些網軍工廠立即被用於傳播有關戰爭的假消息,而這種活動一直持續至今。透過這些資訊傳播的管道,普丁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例如:民調顯示,在中國、印度和南非等國,多數民眾認為俄烏衝突是烏克蘭在北約的支持下挑起的。
此外,普丁還成功散布了另一個謊言,即全球糧食價格上漲是因為烏克蘭任意抬價。事實上,糧食價格上漲的真正原因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最初切斷了烏克蘭的糧食出口。俄羅斯海軍封鎖了烏克蘭位於黑海沿岸的糧食港口,導致供應緊縮。直到烏克蘭的小型海上無人機成功削弱了俄羅斯的海上威脅,才得以恢復部分運輸。
同時,新社群媒體、相關通訊科技與數據傳播手段的迷人之處在於,可以從零開始迅速發展並產生影響。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為例,他並沒有現成的網軍工廠可以利用,但同樣積極發起了一場社群媒體上的大型資訊戰。事實上,考慮到烏克蘭高度依賴民主國家的軍援和財援,有人甚至認為這種依賴攸關生死,因此澤倫斯基必須與援助國的數千萬公民建立深厚的連繫,並維持他們的參與感。
如此一來,這些國家的政治人物才能在民意調查中看到選民仍然支持烏克蘭。澤倫斯基在這方面的努力成效很不錯,但隨著戰爭超過 2 年,要讓民主國家的媒體和公民持續關注烏克蘭,也愈來愈難。尤其是在 2023 年 10 月 7 日哈瑪斯發動針對以色列的中東戰爭後,烏克蘭議題的版面就縮小了。最明顯的例子是,2023 年底至 2024 年初,美國國會將烏克蘭的武器援助方案往後延了6 個月,對烏克蘭的戰場局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儘管俄烏戰爭尚未結束,但經過數年的激烈交戰,烏克蘭所承受的巨大代價已經顯而易見。烏克蘭經濟遭受重創,約有 1,400 萬名難民(主要是婦女和兒童)逃離了戰爭最慘烈的地區,其中 600 萬人完全離開了烏克蘭。數以萬計的烏克蘭兒童被俄羅斯占領東部地區的軍隊綁架。數百所學校、醫院、博物館及其他烏克蘭文化場所,成為俄羅斯導彈的刻意攻擊目標。
數千起戰爭罪行正在被記錄,包括俄軍占領的烏克蘭城鎮內對非戰鬥平民的無意義屠殺。俄羅斯侵略者正在烏克蘭人民身上刻下現代戰爭的可怕災難。在民主國家的軍事裝備、財政和人道援助的支持下,烏克蘭人得以英勇反擊俄軍,但付出的代價極為慘重─據估算,陣亡與受傷的烏克蘭士兵人數約在 13 萬左右。這場血腥災難的源頭,只為滿足一名俄羅斯專制領袖的野心。這正是冷戰 2.0 血腥且殘酷的現實。
專制領袖往往只是因為民主國家的存在就感到威脅。普丁聲稱他攻擊烏克蘭是為了重建俄羅斯帝國,但他的真正目的是摧毀一個鄰近的斯拉夫民族的民主國家,因為這個國家的存在可能會激勵俄羅斯人民推翻專制領袖(普丁),並建立民主制度。簡而言之,普丁在烏克蘭發動的是一場關乎自身存亡的戰爭,藉此保住他在俄羅斯的專制貪腐政權。
因此,烏克蘭領導層團結一致,堅持只有在俄羅斯軍隊全部撤出烏克蘭,恢復 2014 年之前的邊界(即所謂的「1991 年烏克蘭」)後,才會談判和平協議。然而,一些有影響力的評論人士(包括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認為,烏克蘭應考慮放棄這些領土─這些領土包括俄羅斯在 2022 年入侵時額外占領的區域,共占 1991 年烏克蘭領土的 20% ─以換取關鍵民主國家提供的堅實安全保障,甚至可能是北約的成員資格。
針對這樣的建議,有人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任何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如果提出類似建議,都應先自願將國家 20% 的領土讓給鄰國,才有資格建議澤倫斯基總統讓烏克蘭做出這樣的犧牲。試問,會有人認為印度總理莫迪願意將印度 20% 的領土(甚至僅僅是克什米爾西北地區的 20%,或者更小範圍的拉達克地區)拱手讓給中國,以換取兩國持久的邊界和平協議嗎?如果這對印度是不合理的,那麼為什麼對烏克蘭就合理呢?
儘管俄烏戰爭尚未結束,但我們已經可以從中得出重要的啟示。數位科技和電腦科技,不僅應用於武器系統,還以多種方式廣泛參與這場衝突,並發揮了顯著作用。此外,由民主國家創新研發的武器系統,在功能與性能上明顯優於專制國家製造的武器。然而,僅僅設計出優越的武器還不夠,民主國家必須具備大規模生產這些武器的能力。烏克蘭戰爭深刻地暴露了民主國家在這方面的重大缺陷,這是一個嚴重的不足,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