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臺北慈濟醫院徐榮源副院長走過二十年醫療與慈善之路,於偏鄉義診與閱讀《稻盛和夫的思考之道》中,深刻體悟「思考方式 × 熱情 × 能力=人生成果」的真諦。他以實踐菩薩道為志,展現醫者濟世與自我昇華的歷程,亦印證稻盛和夫所言:「讓正確的事持續正確地做下去。」
文/徐榮源,臺北慈濟醫院副院長
歲月如梭,自我踏入台北慈濟醫院的那一日,轉眼已二十載,2025 年 6 月 4 日,我站在晨會講台上,分享方自柬埔寨歸來的義診所感。此日非比尋常,正是印順導師圓寂二十週年,也是我剛剛讀畢《稻盛和夫的思考之道》的一天。翻開書頁,字字珠璣,彷彿映照我二十年來踽踽獨行的心路。
年少時,成長於儒家門風之下,勤儉持家、克己奉公乃我家訓。當年從鄉村貧困起步,咬牙苦讀,終於步入杏林,事業有成,家庭亦和樂。但回首望去,那份對人生意義的探求,卻始終若有似無。直到二十年前的夏日,我懷著一顆尋道之心,步入慈濟,初聞證嚴法師「感恩、尊重、愛」法語,頓感如沐春風。又得印順導師「淨心第一,利他為上」之教,始知人之所以為人,不僅在於奮鬥,更在於超越自我,行菩薩道。
行醫途中,我年年選一句靜思語為座右銘,十年十句,從「盡多少本分,就得多少本事」到「甘願付出,歡喜無求」,每一句都是一次自省與昇華的契機。慈濟的歲月,讓我在偏鄉義診、災區救援中體會到「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宏願,也明白了「身勤則富,少欲不貧」的深義。這,正是《無量義經》所說:「慈悲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祕密,心存善念,就會有不同的結局。」
圖片來源:臺北慈濟醫院徐榮源副院長提供。
此番閱讀稻盛和夫先生之書,如同故人知己,在異地重逢。他以哲學家之筆,訴說工匠精神與企業家良知,書中雖未詳述人物軼事,卻處處閃耀思想的火花。談及「勤勞」精神時,他特別敬佩日本農民哲人二宮尊德的思想實踐。尊德自幼家貧,於田間勞作之餘仍力求進學、兼善鄉里,其「白日耕作、夜晚苦讀」的事蹟雖未於本書詳載,卻長年流傳於日本教育界,成為知行合一、刻苦自勵的典範人物。這樣的精神,不啻為稻盛所言「身勤則富」的最佳詮釋。
又如「苦難」篇中提到的西鄉隆盛——自幼歷盡艱辛,身陷貧病與失意之境,然不喪志,反而心懷大義,終成明治維新的關鍵人物。稻盛先生借此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的資產,往往正是那段最艱困的歷程。所謂「浴火重生」,也唯有穿越苦難,方能開展格局。
這些典範人物,以德行立命,以責任實踐信念,正與佛法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之精神不謀而合。而稻盛和夫所倡的「思考方式 × 熱情 × 能力=人生成果」,雖為簡潔一式,卻蘊藏深義。於我而言,醫療之道講究正確判斷(思考方式)、慈善之行仰賴初心熱忱(熱情)、教育傳承更需知識與經驗(能力);三者互補,始能造福人群、實踐利他。
更令我動容者,是他強調:「讓正確的事繼續正確地做下去」,這話語既簡單又深刻,與證嚴法師所說「正念、正行」之理念可謂殊途同歸,耐人尋味。
但我亦不諱言,這一路的修行,是對自我的解構與重塑。昔日以家為天,思慮周密、精打細算,自有其可貴之處;然若無「利他無私」「敬天愛人」的胸襟,終難圓滿。讀柏楊《醜陋的中國人》,對其對民族性格中「內鬥成性」「缺乏團結」的批判,亦有深切共鳴。文化若無自省,便成包袱;思想若無提升,終成枷鎖。所幸,慈濟讓我得以從「家天下」走向「天下為家」,從小我之利轉為大我之行。
凡此種種,歸結一句:「人生的品質,取決於思考的素質。」思之道,不只為己利,不但為名聲,更是為了使人生走得更遠、更深、更廣。如稻盛和夫所言:「用正確的思考方式,成就不一樣的人生。」而我深信,這樣的人生,必然涵養於大愛之中,沉潛於智慧之底,並在風雨中開出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