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美如何淨化人心?文明的本質是什麼?台北慈濟醫院徐榮源副院長撰文分享台北國際書展《江賢二》座談會心得,從經驗、體驗、尊重與關懷等面向,探討以美學提升個人,進而影響社會文明的深刻意涵。
今日(2025/02/08)在世貿一館的台北國際書展,聆聽江賢二、嚴長壽與吳錦勳的對談,讓我對「以美淨化人心」與「文明的本質」有了更深的體悟。這場座談不僅是一場藝術與文化的對話,更是一場探討人文價值與社會發展的精神饗宴。
台北國際書展《江賢二:以美淨化人心》新書座談,左起嚴長壽、江賢二、吳錦勳
經驗與體驗——文明的基礎
德文中的「經驗」(Erfahrung)與「體驗」(Erlebnis)雖然在中文裡都可稱作「經驗」,但其實蘊含不同的層次與意義。體驗(Erlebnis)是當下的感受,帶有強烈的情感與衝擊,而經驗(Erfahrung)則是從多次體驗中累積出的智慧與認知。
這讓我想到,文明的發展,正是從一次次的體驗開始,最終沉澱為文化的集體記憶。個人的美學體驗,若能內化為價值觀,影響社會風氣,最終就能成為文明的一部分。這也是江賢二所強調的:「美」不只是藝術的表現,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塑造心靈、淨化人心的力量。
以美淨化人心,形塑更高層次的文明
江賢二認為,「美」能夠改變人的行為方式,使人趨向善良、純粹,進而形成更高層次的精神文明。這種「美」不只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內在的涵養,透過藝術、音樂、哲學等方式,讓人們的心靈得以昇華,從而影響社會的整體風氣。
在這個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科技進步帶來了便利,卻也容易讓人忽略內在世界的豐富性。當我們習慣於快速消費、碎片化資訊的刺激,是否還能靜下心來欣賞一幅畫、一首詩,甚至感受大自然的寧靜?當美學成為社會的一部分,人心將不再浮躁,而是趨向深思、審慎與包容。這便是「以美淨化人心」的核心價值。
文明的本質——從尊重與關懷出發
嚴長壽則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文明的本質。他強調,真正的文明不僅來自於科技與物質的進步,更關乎人心的提升與價值觀的重塑。文明不僅是城市的繁華建設、經濟的發展指標,而是一種「對人的尊重與關懷」。
這讓我聯想到,「淨化」與「文明」的關係,正如個人與社會的關聯。個人透過美的體驗(Erlebnis)提升自己的品味與價值觀,最終內化為集體經驗(Erfahrung),並轉化為制度、文化與教育,使文明得以深化。這是一個從個人到社會,再從社會影響個人的循環過程。
從自身開始,讓文明更美好
江賢二的「以美淨化人心」與嚴長壽的「文明本質」論述,讓我深刻理解到,文明的發展並非一蹴可及,而是每個人共同塑造的結果。當我們願意透過藝術與美學來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當我們選擇用尊重與關懷來對待他人,這個社會就能向更高層次的文明邁進。
文明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心靈的昇華。而這一切,都始於我們如何感受、體驗與詮釋「美」。
徐榮源伉儷於台北國際書展與江賢二合影
文/照片提供:徐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