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每個人天生具有良善的真實自我,值得你信任、諮詢與連結。你的個人感覺可以指引你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大眾開始採納「以我為先」的心態,改變了大家對人性與人類生命樣貌的基本假設。若你的年紀不大於六十歲,你很可能一輩子活在哲學家泰勒(Charles Taylor)所謂的「忠於自我的文化」中。這個思維是建立在一個浪漫概念上:每個自我的核心,都有一個黃金形象。每個人天生具有良善的真實自我,值得你信任、諮詢與連結。你的個人感覺可以指引你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根據這個精神,你應該信任自我,而非懷疑它。你的欲望就像是內在神諭,告訴你什麼是對的、真實的。當你覺得內心和諧,你知道你做了對的事。
我們從自我戰鬥的舊傳統,進入自我解放與自我表現的新世界。我們不再從外在客觀的良善,尋找道德權威,而是在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原始自我之中找到。我們根據個人的內在感覺,判斷對錯。我知道我做的是對的事,因為我覺得內心很和諧。
這種「以我為先」的認知與文化轉變,因為經濟與科技變革而增強。所有的現代人都活在科技文化中。沒有證據顯示,科技會導致人們脫離真實世界,活在虛假的網路世界裡。但資訊科技對道德生態產生了三種影響。
第一個影響是,人際溝通變得更快、更繁忙。我們更加難以聽見來自內心深處溫柔、安靜的聲音。人類需要時間,經過長時間的靜止,才能讓外在自我安靜下來,聽見內在自我的聲音。這些靜止與安靜的時刻,已經愈來愈稀有,因為我們動不動就伸手找智慧型手機。
第二個影響是,社交媒體創造了一個充斥自我指涉資訊的環境。人們擁有更多工具與機會,建構一種為自己量身訂做的文化與心理環境。現代的資訊科技使得家庭成員即使坐在同一個房間裡,仍可以各自盯著手中的螢幕,看不同的節目、電影或玩遊戲。
第三個影響是,社交媒體鼓吹一種播放式的個性。人類天生會尋求社會認同,同時害怕被孤立。社交網絡科技使我們投身於極度競爭的注意力世界裡,企圖爭取他人的注目,贏得最多的「讚」。人們有更多機會可自我推銷,彷彿就像名人一樣,管理自己的形象,用應用程式自拍各種照片,吸引眾人的目光與喜愛。社交媒體創造了一種文化,使每個人儼然成為品牌經理,運用臉書、推特、簡訊與Instagram,創造出一個偽裝愉快、有點過於活躍的外在自我,這個自我先是在小型社群裡出名,幸運的話,還能在社會上一夕爆紅。人們多多少少會拿自己和別人的精彩生活做比較,然後,當然免不了會感到自慚形穢。
過去數十年來,我們按照以我為先的概念,以及我們心中的黃金形象,建立了現在的道德生態。這個道德生態導致自戀與自我膨脹的風潮開始盛行,鼓勵我們聚焦於本性中亟欲征服世界的那一面,同時忽略了注重關懷的內在世界。
要重獲平衡,培育值得讚頌的美德,我們可能需要回歸並遵從,那些被我們不經意拋在腦後的東西:我的人生該以什麼為目標?我是誰,我的本性是什麼?我該如何形塑我的本性,使它一天比一天好?哪些是最值得培育的美德?哪些是最該防備的缺陷?我該如何教養孩子,使他們明白自己的本質,並教給他們一套實用觀念,使他們知道如何在人格培育的漫漫長路上前進?
數位編輯整理:吳令葳,邱千瑜
Photo:E. D'Ascoli Photographie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