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從一塊碳纖維板開始,拓凱董事長沈文振帶領團隊,走出台灣,進入全球最嚴苛的航太產業。憑藉對材料科學的執著與不斷創新的精神,他們從運動器材跨足波音、空中巴士的供應鏈,成為航太座椅零組件市占第一的台灣企業。這段歷程,不僅是一場技術突破的旅程,更是台灣製造如何以「5微米」的精準,連結世界、邁向國際舞台的縮影。
透過政策合作掌握契機,拓凱成功取得進入航太產業的門票,
並不斷技術突破,成為波音與空中巴士的一級供應商,
更建構從材料到產品的垂直整合能力。
在拓凱台中總部一樓的展示廳裡,幾塊看似平凡無奇的碳纖維板材靜靜地躺在角落,這些外觀樸實、拿在手上很輕巧的黑色板材,是全球頂級航空公司客機上的座椅、內裝,甚至關鍵結構件的重要組成材料。
「這是我們30年磨一劍的成果,」沈文振自豪地指著其中一塊樣品解釋道,「要做到航太級配方,不僅要輕量化,還要具備耐燃、無煙、無毒的特性。」
他們與國內外大廠合作從飛機內裝至飛機零組件的開發生產,協助減少飛機重量及提高飛機裝載效率,並引入關鍵技術強化航太級品質及製程開發,發揮複合材料強化結構、輕量化、降低成本等特色。
如今,拓凱已成為波音、空中巴士等航空巨頭的一級供應商(Tier 1)供應商,幫全球最大民用客機空中巴士A380生產商務艙座椅,以及各型商用航空器的座椅主要零組件,市占率高達35%以上,達到全球第一。
這意味著,當你搭乘國際航班時,很可能就是坐在由拓凱製造的座椅上。
拓凱的航太夢,始於90年代初期。
「本來碳纖維最早就是運用在軍事及航太產業中,後來才被運用於運動休閒用品,」沈文振表示,航太是技術、資金、勞力皆非常密集的產業,客戶要求相對嚴苛,且需通過各種特殊認證,不是一般公司可以做的生意。
然而,沈文振之所以有底氣跨足到航太產業,除了他對拓凱技術實力極具信心,也與時代機遇密切相關。
1990年起,政府制定航太工業發展方案,鼓勵本土企業參與高科技航太領域,並協助業者切入複合材料、機械加工、座艙座椅等領域,逐步串起國內中小企業上下游供應鏈。
當時工業局推出工業合作計畫,計畫的核心理念是「工業合作」,即台灣向國外採購大型設備時,也要求對方必須提供對等的預算來扶植台灣的產業,包含技術移轉、人員訓練,以及採購台灣產品,「這個計畫對台灣工業生產非常重要,也是拓凱進軍航太領域的重要契機,」沈文振回憶。
1993年,拓凱參與了由政府組織的美加航太參訪團,「這是政府第一次組團到海外參訪,」當時沈文振深刻認知到航空產業的潛力,因為不論是客艙內飾、飛機部件或結構等,在省油及安全的雙重要求下,必然需要輕巧堅固的材料。
身為碳纖維複材專家的拓凱,自然不能錯失這個新商機。
這趟美國之行,促成拓凱在1994年與美國廠商合作,主導美國飛機製造商和國防承包商麥道(McDonnell Douglas)商務客機MD-11機型的沖壓管件,減重150磅的研發。
不料,好不容易成功研發出新型沖壓管件,料件才剛開始生產,麥道就發生了財務問題,後來被波音併購,MD-11也就此停產,沈文振曾經在接受專訪時惋惜地說,如果當時可以順利發展,他估計現在拓凱在航太的年產值,可以達到2億美元以上。
幸好,與麥道合作的波折,並沒有阻礙拓凱在航太發展的腳步,沈文振仍然持續併購及投資相關領域,並於1995年跨海併購美國西雅圖航空複材生產廠NTP,改名成立子公司CSC(Composite Solutions Corporation)。
這次併購的契機,其實是因為與拓凱共同合作開發麥道新產品的便是NTP,因為麥道被波音收購,NTP連帶面臨財務困境,「因為我們的合作已經進展到了關鍵階段,他們希望由拓凱接手碳纖維相關的業務。」
沈文振決意拍板收購,除了有業務考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背後有三大效益。
首先,是獲得航太產業供應商認證。成立CSC之後,原本扎根於台灣的拓凱便有機會躍上國際舞台,能直接與奇異、波音及貝爾直升機等世界航空巨頭建立合作關係。
沈文振記憶猶新,一次他前往紐約拜訪球拍客戶王子(Prince),該客戶盛情邀請他也同步到紐澤西分部參訪,原本行程緊湊的他還需要趕往普林斯頓。客戶得知後,二話不說便安排了直升機接送他,「我們坐在高空中俯瞰哈里遜河的美景,那個景象令我至今難忘。」
還有一次,貝爾直升機為了展現對拓凱的重視,特地為沈文振安排了一趟直升機的搭乘,帶著他們在德州沙漠上空繞了一圈,讓他們親眼見證拓凱生產的碳纖維引擎蓋罩零件,如何被應用在飛行上。
看似奢華的款待,不僅是出於商業禮儀,也展現了拓凱在航太領域逐漸建立的重要地位。
這些因為生意而產生的因緣,不只拓展沈文振的人生體驗,也打開了拓凱通往國際的新通道,為公司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的效益,則是讓拓凱獲得航太品質系統的認證。
1995年,拓凱就已將航太產業廣泛採用的品質管理系統標準——AS 9100認證引進台灣,一般而言,要獲得這套認證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且要花上數百萬美元的成本。
正如沈文振所說:「我們取得這個認證以後,所代表的位階是完全不一樣。」拓凱得以彎道超車,直接進入航太的高端領域。
這套系統的嚴謹程度令人驚嘆。沈文振描述,一架飛機中包含數萬個零件,每個都可以用這套標準去溯源材料及生產流程,除了產品,包含對法規遵循、企業日常運作必要流程、確保相關作業措施的紀錄與保存,甚至也涵蓋整體供應鏈及利害關係人管理。
「這個系統不僅僅是一套標準,更像是一種全面的管理哲學,」沈文振一語道出這套系統的價值。
想將這套系統完全融入拓凱的日常運營並非易事,他坦言,「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但這個過程帶來的效益也是巨大的,「之後,拓凱無論是在工廠或人力管理上,都走向科學化管理。」
這套國際級的品質系統,不僅提升了拓凱在航空領域的競爭力,更為公司在其他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用這套標準去做自行車和安全帽,還會有客戶不放心嗎?」沈文振笑著說。
最後,則是技術資訊價值。原本只擅長運動休閒碳纖維的拓凱,因而能夠取得美國最先進的碳纖維材料製程,以及最新的設備資訊,大大提升了拓凱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當然,在拓凱最引以為傲的複材配方技術上,他們也從未停下研發的腳步。
為了滿足航空等級的耐燃及熱釋放要求,減少火災蔓延的風險,並降低有害氣體和熱量的釋放,拓凱從1995年開始,投入耐燃環氧及酚醛樹脂配方的研究。
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因為航太零件使用的材料需要經過特別認證,一般公司只能向代理商採購現成碳纖維布料,想要自行研發改良,難度極高。
曾擔任拓凱研發總部副協理、現為顧問的莊誌銘回憶,因為早期採用的樹脂配方黏性不足,導致碳纖維布拼貼成型時難以緊密貼合,影響結構強度及表面美觀。
但是當時國內沒有其他廠商採用這個材料,拓凱難以借鑑,國外大廠的經驗也大多被嚴格保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同仁只能找遍國內外的研究文獻,最終找到解決方法。
經過多年調整配方與實驗,拓凱在2005年取得重大突破,成功開發出耐燃、無煙、無毒的航太級基材配方。這項技術很快被應用在飛機座椅、內裝材、商務艙座椅等航空內裝系統,拓凱成功晉升為美國波音等航空大廠的一級航太供應商。
雖然近年來出現許多新進競爭者,但也因拓凱具備高度客製化需求,認證法規及交貨快速等多方面優勢,新的機會也持續找上拓凱。
莊誌銘舉例,近年有一家美國小型飛機公司被要求材料必須就地供應,所以找上CSC尋求合作,當時客戶只提供一份材料的技術數據表,並提出了材料在高溫下的性能、物理特性的維持程度等一系列條件,同時要求在短短的4個月內,就要完成配方開發,製造出樣品。
「他們的要求很特別,」莊誌銘解釋,拓凱的預浸碳纖維布料通常是雙面的,但他們要求只能單面含浸,而且樹脂含量必須控制在一個非常窄的範圍內。
拓凱的研發團隊迎難而上,根據客戶的要求,列出了幾個關鍵目標,然後進行配方搭配,真的在4個月內就開發出符合要求的材料,還完成了樣品製作。他們甚至受邀到客戶在珠海的工廠,使用自己的材料製作實際零件,並進行品質驗證。
雖然最終由於複雜的國際貿易因素,拓凱的材料未能被選用,但對莊誌銘而言,這是一次寶貴的經驗,不僅激發了研發團隊的潛能,也證明拓凱的能耐。
然而,CSC的經營並非一帆風順。沈文振坦言:「面對了很多挑戰,我們也投資了不少錢。」
首先,航太產業的特殊性為管理帶來諸多限制。雖然拓凱是CSC的擁有者,但許多內部機密文件權限,只開放給擁有美國籍身分的員工,這種情況大幅增加了管理的難度。
其次,國際商務談判能力的不足也是一大障礙。沈文振意識到,台灣企業想要跨足航太產業的國際供應鏈,除了技術實力之外,也極需仰賴政府的協助及聯盟網絡。CSC雖然是美國公司,但拓凱與美國在地的航太供應鏈關係,卻沒有深厚到足以切入當地市場,「我們想要銷售,卻常常不得其門而入,」沈文振感嘆。
最終,受限於生產規模、市場拓展難度,再加上疫情對航空產業的沉重打擊,拓凱於2021年決議結束CSC營運。
這個決定雖然艱難,但也體現了拓凱靈活調整策略的能力。
目前,拓凱已將業務重心轉向商用民航客機的機艙內裝市場,未來還計劃擴及飛機天花板、天花板結構件、地板板材及相關板材。
拓凱已是波音及空巴座椅碳纖維複合材料供應鏈的認證供應商,在民航飛機座椅的市占達到3成。同時,拓凱也供應其他複合材料航太零組件給漢翔,航太事業約占營收比重5%。
沈文振預見未來10年至20年的產業永續轉型趨勢,2015年率先投入開發出耐高溫、高性能又可回收的熱塑TP基材。
這項突破,不僅讓拓凱成為全球第2家具有生產熱塑材料能力的廠商,更是唯一一家能夠實現從材料到產品垂直整合的企業。
沈文振認為,熱塑TP基材可應用於飛機結構件、機身固定件,甚至可以取代原本使用熱固材料的機翼部件和引擎固定葉片,「就連未來的無人機、無人汽,都需要輕量化的機體或車身結構,TP基材的潛力很大。」
面對如此廣闊的市場前景,沈文振正計劃結合台塑集團及長興等特殊化學材料廠,合組航太複合材料國家隊,攜手進軍世界。

圖說:1998年,與美國直升機製造商貝爾德事隆(Bell Helicopter Textron)簽訂生產609引擎外罩合約。左為沈文振、中為時任中國生產力中心董事長尹啟銘。
摘自天下文化出版《以5微米連結世界》第二部、多角發展,邁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