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拓凱董事長沈文振相信,「企業成功的下一步,就是回饋社會」。他推動「員工變股東、股東變志工」理念,讓同仁在共享企業成果的同時,也以志工行動回饋社會。從志工假制度,到成立「拓凱教育基金會」推動志工培訓與大台中企業志工日,沈文振讓「行善」不只是口號,而是一種企業日常,凝聚了企業與社會的善循環。
沈文振的公益理念,也進一步延伸至拓凱的企業文化,成為每一個員工的生活日常。「當企業經營已經非常優質時,就應該要服務社會,」沈文振為了鼓勵員工學習服務,提出了「員工變股東,股東變志工」的創新理念,將企業經營、員工福利及社會責任緊密結合在一起。
他解釋道:「我告訴所有的員工,要去買公司股票。我們甚至會考慮在公司增資時給予員工股票,或是將某些獎金以股票形式發放。如此一來,拓凱的所有員工,就變成了公司股東;而股東也需要參與志工服務。」
陳敬達指出,拓凱台灣總部約有三百多名員工,公司內部的小太陽志工社每次舉辦公益活動,消息一在公司平台上發布,同仁們便會搶著報名,不論是協助安德烈慈善協會進行膳糧物資裝箱、參與淨掃台中公園活動、為獨居長者送年菜和進行居家清潔服務,或者協助大眾愛心工作關懷協會進行部落獨老關懷,每次都能號召到上百人參與。
沈文振也發現,公司很多年輕同仁尚在事業上拚搏奮鬥,「假日休息時間都不夠了,還有很多家庭和個人的事務要處理,怎麼有時間去做志工呢?」
因此,沈文振也開始在公司推動志工假政策,只要同仁們在週末去做志工,公司就會給予額外的「志工假」,由公司承擔部分成本,讓員工可以在不影響個人時間的情況下參與公益,大大地提高了同仁們的積極度。
這種做法,與心理學家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提出的「帆船理論」不謀而合。考夫曼在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需求金字塔的基礎上,將人的需求分為「帆」(目標、愛、探索)和「船身」(自尊、連結和安全感)兩部分,他認為只有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個人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
拓凱不僅為員工提供了穩定的工作環境,滿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更透過鼓勵參與志工活動,幫助員工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價值。
沈文振深信,同仁們不只將工作視為單純的謀生手段,而是從自身開始改變,將工作的疲累和壓力轉化為正向能量,不僅提升個人價值,還能影響身邊的同事和家人,讓更多人懷著向善的心,積極為社會貢獻。
為了更有系統且持續性地推動公益事業,沈文振在2010年成立了拓凱教育基金會,希望建立一個公益平台,凝聚拓凱同仁及連結更多企業志工的力量,擴大善的漣漪。
其實這個念頭,已在沈文振心中醞釀了近十年。他深知,創立基金會雖然簡單,但要讓基金會穩定運作,並持續地發揮影響力卻非常困難,直到他結識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許雅惠,想法才開始落地。
許雅惠在英國攻讀博士期間,因參加當地慈濟活動,結識了同樣在英國留學的沈貝倪。兩人回台後持續保持聯絡,許雅惠也因此有機會與沈文振深入交流。
有天,沈文振與許雅惠談起他成立基金會的構想。
「董事長跟我談的時候,其實已經做過功課,對財團法人的法令有基本了解,」許雅惠回憶,「這與一般企業家直接捐款,或交由專業經理人處理的方式很不一樣。」她也更加理解,沈文振不單只是希望捐錢行善,更希望透過制度化的組織運作,讓善的力量持續向外擴展、延伸,而不僅僅像石子投入湖中,只激起短暫的漣漪便消失無蹤。
正是這樣的理念,沈文振與許雅惠共同奠定了拓凱教育基金會的三大宗旨:推動企業志工、投入青少年教育,以及促進媒體素養教育。
沈文振深知,想要創造更大的影響力,單憑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足的,因此,拓凱教育基金會也積極連結中部企業能量,建立企業與社福團體的媒合平台,參與如社區關懷據點服務、弱勢家庭環境改善、食物銀行物資發放等公益活動,累計至今共有65家企業、40家公益團體,參與逾70場次公益服務。
想要為社會貢獻付出,只有滿腔熱血是不夠的,還需要系統性的培訓和長期的投入。因此,拓凱教育基金會將「企業社會責任教育」列為首要宗旨,邀請台中各企業員工及志工社成員參與培訓,「我們的目標,是激發更多人投入志願服務,同時健全他們的基本服務知能,」沈文振說。
基金會精心設計了為期2個月、總計24小時的培訓課程。從志願服務法規、倫理、發展趨勢等基礎概念,到涵蓋社會福利概述、人際關係與表達藝術等更深入的進階訓練,完成培訓者會獲頒累計時數結業證書和志願服務紀錄冊,每年協助企業訓練超過150位合格志工,累積超過3萬多小時志工服務時數,成為大台中社會福利與公益慈善的重要力量。
除了協助志工訓練與志工隊的運作,自2012年開始,每年拓凱教育基金會都會舉辦「大台中企業志工日」,這是個一日型的志工活動,上午進行公益服務行動,下午則是千人大會師,成為帶動中部企業界共同投入公益的重要平台。
許雅惠回顧,當時是由沈文振親自邀約中部重要工會理事長及熟識的企業家朋友,第一年就成功媒合了超過10家企業與30家非營利組織(NPO)進行合作。
隨著活動逐年擴大,許多企業受到啟發,不僅成立了自己的志工隊,有些更進一步成立了企業基金會。拓凱基金會也成為這些企業的重要諮詢窗口,無私地分享經驗與協助資源媒合。
活動的設計也非常用心。上午,基金會不僅會邀請中彰投地區公益團體提出志工人力需求方案,還負責媒合大台中地區企業組成志工團隊。下午的大會師,則邀請參與團隊交流分享服務過程的感動,每年都設定不同的特色主題,包含草地音樂會、童話人物嘉年華、身障趣味運動、花博輕旅行等,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企業和公益團體的參與,也藉此讓更多市民互動同樂。
即使在2021年新冠疫情嚴峻的情況下,大會仍然以線上形式舉行。如今,這個歷史悠久的活動已累積超過千人的參與人數,儼然成為大台中社會福利與公益慈善的重要力量。
為了記錄與推廣企業志工日的豐富成果,拓凱教育基金會也定期發行電子報,分享志工們的故事。許雅惠記得,某位科技公司經理特別提到,他曾帶著孩子參與陪伴視障者的服務活動,起初,孩子因為年幼無知,忍不住大聲評論:「那個人看不見耶!」、「他是瞎子嗎?」
然而,經過實際的人際互動,孩子也逐漸學會了尊重與同理,活動結束後,甚至主動對父母說:「我真的很幸福,也很幸運。」
「很多參與的企業志工都提到,最大的收穫,不僅是自己做了好事,而是帶著孩子一起走進服務現場,讓下一代從小就學會關懷與感恩,」許雅惠說。陳敬達也分享,目前拓凱小太陽志工隊已組織了17個企業及另一個社福團體,號召到近千名志工,一起在高美濕地進行淨灘活動,其中最年輕的參與者只有3歲。
陳敬達當天也帶著妻子、兒子、媳婦和兩個小孫子一起參加,「在美麗的高美濕地,全家人一起為環境盡一份力,真的很有成就感。」陳敬達指出,這不僅僅是一次撿垃圾的活動,他們希望藉由這樣的環境教育,讓每個人都能認識塑膠垃圾、海洋汙染等環境問題,並將這種意識帶回日常生活中,促成更多改變。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以5微米連結世界》2018年,大台中企業志工日特別媒合企業夥伴,陪同身心障礙者欣賞台中花博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