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美元的法定貨幣地位賦予其全球霸權,即便比特幣與其他加密貨幣活躍於地下經濟與交易所,仍難取代美元。政府發行貨幣擁有支付薪資、徵稅與法定帳務功能,使美元穩固地位。加密貨幣雖具流通性與投資價值,但受限於監管與實用性,短期內難撼動美元霸權。
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在全球地下經濟扮演重要角色,也無疑為這些貨幣帶來長期價值。而且我們會看到,全球的地下經濟規模實在龐大,輕輕鬆鬆就能達到全球產值的20%,經濟規模相當於整個歐洲。然而,除非真的出現像是《瘋狂麥斯》(Mad Max)那種核戰後的反烏托邦末日情境,否則任何加密貨幣都絕對不可能取代美元,成為合法合規交易的主導貨幣。但我們還是需要了解,為什麼其他的說法肯定大錯特錯,這些理由都直指著金錢與美元霸權的核心。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傑作《人類大歷史》(Sapiens)中,有一段關於金錢的論述,可謂雄辯滔滔,為矽谷圈子津津樂道,也讓加密貨幣社群深深著迷。然而,雖然這段內容文采優美,卻會造成嚴重的誤導。哈拉瑞認為,追根究柢,金錢就是一種社會共識。只要每個人都接受某種東西當作貨幣,無論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Micronesian)雅浦島(Yap)上的巨石,又或是中世紀日本的稻米,都能真的當作貨幣。早在哈拉瑞2011年出版這本著作之前,經濟學家就已經提出各種非常優雅、無須政府介入的理論模型來表達這種概念,他們用的數學框架同樣經過精心建構,雄辯程度不下於《人類大歷史》。
遺憾的是,這些理論太過強調「個人選擇」的重要性,又太過低估政府各種協調工具與強制工具的強大。正如馬可波羅看到的,忽必烈的臣民必須接受皇帝用樹皮製作的紙鈔,否則就會遭到處死。現代政府發行國家貨幣時,會讓國家貨幣得到其他替代貨幣或民間貨幣無法比擬的一項重大優勢:政府可以用國家貨幣支付公務人員的薪水與供應商的款項,也能要求稅款只能用政府貨幣繳納。政府還能發行以政府貨幣計價的債務。美元擁有「法定貨幣」的地位,就意味著只要在美國,就不能拒絕以美元償付債務。最後還有一點,政府可以規定在各種活動中以政府貨幣作為法定記帳單位,例如必須以政府貨幣完成稅務紀錄與法律文件的簿記。將這一切管道結合起來,就會形成網路效應,讓政府貨幣擁有無可超越的優勢。如果這還不夠,政府還能再加上更多限制,例如規定銀行存款都必須以政府貨幣計價。
如果政府濫用這些強大的權力,發行的貨幣遠超過民眾的需求,貨幣價值就會暴跌,並讓物價飆升。像是1920年代的威瑪共和國、1980年代與1990年代的許多新興市場,以及21世紀的委內瑞拉與辛巴威,都曾出現類似情形,也都已經在先前的章節討論過。一旦民眾覺得政府貨幣一文不值,不管再怎麼規定,眾人都會竭盡所能、甚至不惜承擔風險,避免使用政府貨幣。然而會舉這些極端的例子,只是想點出政府雖然有各種協調與強制手段,效果也有極限。整體來說,政府還是享有巨大優勢,像土耳其與阿根廷這樣的國家,雖然通膨數字常常高達兩位數,但民眾也並未拋棄使用政府貨幣。哈拉瑞與他提到的早期理論文獻雖然雄辯滔滔,但要說貨幣的選擇主要來自社會共識及歷史,並說社會可能有各種不同的均衡點、由不同的貨幣占據主導地位,只能說這種觀點站不住腳。挑明了說,要是中國併吞某個國家,不管該國人民多想繼續使用原本的傳統貨幣作為交易媒介,最後依舊必然被淘汰,並由人民幣取代。
就算某種政府法定貨幣的競爭對手,在政府貨幣享有的種種優勢時,仍然展現出韌性,政府還是能夠進一步透過制定法律與各種限制,削弱競爭貨幣的流動性,進一步扭轉趨勢。
如果要對加密貨幣的用途加以限制,除了需要應付激烈的反監理遊說活動之外,其實並不算太難。特別是絕大多數人都是透過「交易所」來使用加密貨幣,而監管交易所可比監管區塊鏈交易簡單多了。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要直接在區塊鏈「鏈上」進行加密貨幣交易並非易事,需要太多技術知識,誰會想要因為不小心按錯地址就失去所有資金,而且半點無法挽回?至於交易所,雖然用了各種區塊鏈的詞彙來自我包裝,但它們其實不過就是銀行。簡單來說,在區塊鏈上持有比特幣,就像是實際拿著一張百元美鈔。而在交易所裡持有比特幣,就像是在銀行帳戶裡持有現金。雖然銀行帳戶能提供一些便利的功能,但原則上更容易被稅務機關、執法部門或法院追蹤。要是加密貨幣交易所完全比照銀行受到監管,情況自然不會例外。不過,先不討論所有細節,簡單來說,目前的情況往往並非如此。
透過交易所,個人投資人其實不需要擁有什麼加密貨幣知識,也能靠著交易所清楚易懂的介面,使用美元等法定貨幣輕鬆購買像是比特幣或以太幣之類的加密貨幣。至於必要的區塊鏈交易,就由交易所代為處理。如果想把加密貨幣換回美元,其法定價值會隨市場波動。同時,由於不會所有人同時要求提領自己的加密貨幣,於是交易所就能以頗高的利率出借其持有的加密貨幣資產,賺取豐厚的利潤。從這一切看來,確實會讓交易所多少像一家銀行,但還是有一點巨大的不同:交易所背後並沒有政府作為最後貸款人,而且在這個領域的監理還未能比照傳統銀行之前,大概都很難看到這種情況發生。但遺憾的是,或許得等到發生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而且加密貨幣也是其中一環,才有可能看到這樣的發展。又一次,雖然政府不見得已經完全意識到這一點,但關鍵的槓桿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
當然,就算沒有交易所(也就是沒有「加密銀行」),加密貨幣仍然可以在區塊鏈上存在,但交易的實用性將大打折扣,而且政府還是有許多手段能夠控制區塊鏈交易。這點請讓我們稍後再回來討論。然而一旦少了交易所提供的流動性,加密貨幣對法定貨幣的挑戰就會小得多。這就像美元如果沒有背後的銀行與金融體系,也將一無是處。目前特別是在美國,關於交易所與加密貨幣的監理,政治角力可以說相當激烈。短期內,加密產業的現金政治捐款肯定能夠壓過經濟學家的任何言論,但長遠來看,必然的發展方向應該不用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