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坊間一再宣揚牛奶的營養價值,我們也信以為真。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牛奶及乳製品成為現代飲食的一部分,大約始於一萬年到五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從人類兩百數十萬年歷史來看,不過是最近的事。主要原因可能是成功將山羊、綿羊、牛等動物家畜化。
除了牛奶以外,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斥著許多乳製品,例如冰淇淋、鮮奶油、優格、起司、巧克力、糖果、麵包、沙拉醬、臘腸、義式香腸、清涼飲料、拿鐵咖啡等。
我們從小即養成觀念,認為牛奶及乳製品含有豐富的鈣質,是成長期間不可或缺的食品,學校的營養午餐也會供應牛奶。由於坊間一再宣揚牛奶的營養價值,我們也信以為真。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二○○五年,科羅拉多大學的羅倫.寇狄恩(Loren Cordain)教授等人指出,美國國民一天攝取的營養量中,有十三種營養素並沒有達到政府建議的標準。
缺乏的十三種營養素有維生素B1、B2、B3、B6、B12、維生素A、維生素C、葉酸、鋅、鈣、鎂、鐵、硫酸(多與蛋白質結合,可藉此概算蛋白質含量)。這十三種營養素含量最多的食材,由多至少依序列舉如下:
① 新鮮蔬菜
② 魚貝類
③ 肉類(以牧草養育)
④ 全乳
⑤ 全穀粉穀物
⑥ 堅果與種子類
因此即可清楚了解,乳製品的營養價值並不高,甚至排在後段。
維生素D雖然沒有列在十三種營養素之中,但是要達到美國政府建議的每日攝取量的下限(理想的血中維生素D濃度的三分之一),也需要喝一百六十七杯牛奶才行。因此,光喝牛奶,攝取的維生素D實在不可能達到一天的最低標準量。
我們已被洗腦,認為「牛奶可強化骨骼」,理由是牛奶比起他食品含有更多鈣質。然而,美國在二○○七年針對十七萬名女性,以及六萬八千名男性的大腿骨骨折情形展開調查,發現即使攝取大量鈣質,也無助於治療大腿骨骨折。
二○一○年的追蹤調查則是以十九萬五千名女性,以及七萬五千名男性為對象,得出了飲用大量牛奶也無法預防大腿骨折的結論。調查結果也顯示,牛奶喝得少,並不會提高骨折的機率。由此可知,「牛奶可強化骨骼」,不過是乳品業界製造出來的「神話」。
摘自《原始人飲食法》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邱千瑜
Photo:stevepb, 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