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有時候一項工作需要眾人之力方可完成,但這樣的合作團隊卻又不需要永久存在,所以暫時的工作小組為此而生,也就是所謂的「委員會」,但是,委員會也可能會成為破壞力的孳生溫床。
為了讓工作順利進行而組成的團隊,反而是造成工作停擺的元凶
現在我們有「工作團隊」、「專案小組」等名詞,來表示合作某個計畫方案的一群人。不管名稱為何,這樣的團隊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團隊,必要工作的就無法完成。
有時候一項工作需要眾人之力方可完成,但這樣的合作團隊卻又不需要永久存在,所以暫時的工作小組為此而生,也就是所謂的「委員會」(committee)。或是較大的組織認為某項任務不需要全員出動,只要分出其中小部分人力就可以搞定,解決之道同樣也是委員會。成立委員會通常會是好的做法,但是,委員會也可能會成為破壞力的孳生溫床。
首先,委員會代表可能會喪失究責對象。當較大的組織把事情指派給委員會時,該任務或活動就脫離組織領導者的偵測範圍了。通常委員會能全權制定基本規則,也就是說,委員會可能會嫌麻煩,所以根本沒有制定任何規則。
委員會多半不會講明由誰來擔任領導者,所以也沒有人來為委員會所完成的工作負責。在這種情況下,委員會開會可能會充滿爭執。有人心理受創,溝通不順暢,工作也無法如期完成。最糟的情況下,委員會停止運作,因為成員覺得自己連召開會議的權力都沒有。
接到任務,就必須為這個任務負責。但是當任務過大,大到無法獨力承擔,所以組成委員會時,責任就會被稀釋,甚至完全消失。一個人的責任變成委員會的責任,甚至變成沒有人的責任,類似這些負面的後果。
委員會的破壞力顯而易見,而且不只如此。委員會是銜命組成,在執行任務期間,很難去改變路線,即使改變路線是被允許的。想要讓某個構想胎死腹中的最佳方式,就是把構想指派給委員會去做,連爭執都不用。
然而,大多數委員會的組成目的,並非故意要毀掉某些想法。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成立委員會是因為迫切想對某事進行商議,確定最後做出的決定是正確的,所以邀請一群人來仔細研討議題。
但在某些時候,委員會反成會成為破壞力驚人的絆腳石。
數位編輯整理:楊逸竹,陳子揚
插畫:放藝術工作室
Simple Sabo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