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如果不管遇到什麼事,你都在第一時間跳起來處理,最後先失控的可能你自己。
成功者的走跑拚戰法
近來有一種長跑法愈來愈受歡迎,叫做「跑走法」。每跑幾分鐘,就走一分鐘,用這種方法的長跑成績,竟然比過去全程跑步還要好,而且過程有趣多了。
人生也是一樣,中間如能穿插一些停頓,讓人可以規律的重整思緒、重新聚焦,工作將更有成效,生活也會更有樂趣。
規律的暫停是有益的干擾,定時給自己一個自我評估的片刻,問自己一些重要問題,傾聽內在的聲音,同時保持開放做出改變。
管理這一刻
幾年前我有個客戶名叫杭特,他對我非常不友善,幸好我沒直接吼回去。我暫停並重整思緒,打了通電話給叔叔,他是個成功的生意人。我跟叔叔說,「我沒辦法跟這個人合作,」叔叔問我為什麼,「我真的很不喜歡這個傢伙。」叔叔聽完後大笑,「你不必喜歡他,你只要和他做生意就好了。」
叔叔說的沒錯,他指出一個讓許多人喪失重要機會的習慣,那就是我們對一個事件的直接反應,常造成沒有效益(甚至負面效益)的結果。
如果我的反應是「我不喜歡杭特,所以不想和他工作。」結果可能就是「失去這個客戶」。我們應該採用另一種思考方式,依據我們想要的未來,去決定反應之道。
當令人心煩的事件發生時,暫停一下,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想要什麼結果,然後不要針對事件做反應,而要針對結果。換句話說,不要對過去做反應,把反應的對象換成未來。
我想讓生意壯大,那就別衝動的吼回去,而是想辦法改善關係。
當有同事來向你抱怨某個主管,你該如何回應?如果你想要的結果是讓她感受到支持,那就充滿同理心的傾聽;如果你想幫助她,就提供解決之道;如果你只想回去工作,那就想辦法優雅的退場。
如果不管遇到什麼事,你都在第一時間跳起來處理,最後先失控的可能你自己。
知道自己要的結果是什麼,就能專注在重點,並避免那些讓你暈頭轉向的行動炫風。
摘自《關鍵18分鐘》
Photo:Wendy Cope,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