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帶著情緒回應,往往於事無補,從他人的立場出發,不要太自以為是。
美東的雪地很難走,尤其對體重只有四十五磅的小孩更是如此。蘇菲亞幾乎是立刻就跌倒。但她跌倒後,卻仍大笑著站起來,沿著斜坡走了幾步又跌倒,她又大笑著站起來。
但我沒有。我很擔心,實在很危險,她可能會受傷。而且我幫她安排的滑雪課就要開始,以這個速度她怎樣都趕不上了。
我大聲鼓勵了幾句又給了些建議,但她笑得根本沒法站直身子。難道她是因為好玩而故意跌倒?我跟在她後面,以便在她跌倒時幫忙,但我愈來愈沮喪。
我吼著叫她不要再胡鬧了,但她一直跌倒一直笑。
我大聲喊。「好了,不要再胡鬧了。這不好笑。」
我停頓片刻,抬頭望天,深呼吸一口氣。白雪覆蓋樹木的景致美不勝收。
這時候,我終於明白自己真是個傻瓜。我五歲的女兒正在體驗我一直鼓勵她感受的戶外經驗。雖然令人望而生畏又有挑戰性,她卻應對得從容不迫,玩得非常高興。而我又幫了什麼忙?對著她大吼大叫。
現在看來再明白不過,但當時我的反應似乎十分自然,而這才是重點。感覺自然是因為反映了我當時的感受:害怕、挫折,又牽掛著要讓蘇菲亞準時趕去上課。
我犯了什麼錯誤呢?我忘了重點不在我,而是我關注對象的需求。這是人際互動中,很基本的表達與溝通技巧。如果我當時思考的話,就不會對女兒又吼又叫了。
人在情急之下,很容易忽略思考。員工交上來的工作不夠水準,我們會生氣。但這樣真的能幫助員工下次做得更好嗎?如果表現欠佳的原因是員工不用心,我發怒能嚇得他多用心的話,也許會有幫助。但表現欠佳很少是因為缺乏恐懼,通常是因為誤解或能力不足,這時候提出問題肯定會更有幫助。
生氣時,我們往往帶著怒氣回應;挫敗無奈時,往往會帶著挫折回應。完全是自然反應,只是沒有用,也不會有幫助。
解決辦法很簡單,當你對某件事有強烈反應時,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對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接著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能做什麼或說什麼來幫助他?
換句話說,不要從你的立場出發,而是從他們的立場出發。
他們在當下需要什麼建議?說一個你在類似情況下的故事?也許只是傾聽,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也或許只需要一點耐心。
想像你最喜歡的員工,那個你花了許多時間栽培的員工,跟你說她要離開你的團隊,接受另外一份工作。你可能會生氣,有受到背叛的感覺,但對她生氣有用嗎?當然沒有用。
我差點粉碎了蘇菲亞的熱情。我看著她為自己的錯誤而大笑,提醒我不要把自己當下的感覺看得太重。結果證明,迎合別人的出發點,不僅能幫助對方,有時候對你也有幫助。
在沮喪無奈的情況下,你可能感到生氣、惱怒、暴躁,這時不要根據自己當下的感覺反應,而是依對方解決困境的需求來反應。
摘自《關鍵4秒》
數位編輯整理:張奕芬,陳子揚
Photo:Jinx!,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