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有時候,不去用力解決問題,正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們常常花很多時間、心力和金錢,去解決根本無法用時間、心力和金錢解決的問題。學習抗拒解決所有問題的誘惑,有時候正是什麼都不做,效果最好。
我的手肘肌腱發炎超過一年。即使像轉動門把這樣輕微的動作,都會讓我痛得齜牙咧嘴。
我去找我的醫生柏逖。柏逖檢查我的手肘,我跟他說我已嘗試過各種辦法。手肘一開始痛的時候,我使用止痛藥布洛芬,止痛藥失效後,我試過注射兩劑可體松,中間間隔六個月。在此同時,我還做了物理治療,嘗試超音波,用過護肘,每天做運動、冰敷,還找人針灸推拿。
我甚至還做了實驗性治療——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這種療法曾引起媒體注意,因為有些知名運動員曾使用過。那一針讓人痛不欲生,卻只是讓問題更嚴重。
「什麼都沒有用!」我抱怨。
「我有個想法,」柏逖說。「有個方法你還沒試過。」
「什麼?」我希望不是太花時間或是太昂貴。
「什麼都不做。」他回答。
他建議我接下來六個月停止所有治療。「所有嘗試解決手肘問題的方法,可能只會刺激手肘,」他說。「幾個月什麼都不做,疼痛或許就會消失。」
我很懷疑,但決定賭一把。結果,幾個月不到,疼痛真的消失了。
有些情況下,自始至終什麼都不做,是正確的反應。以我的肌腱發炎來說,什麼都不做有幫助。
有時候,不去用力解決問題,正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是很難實行的策略,因為我們都有主動出擊的強烈習性。一出現問題,我們會覺得積極出擊比較好。但想想看,我們有可能花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解決其實無法用時間、精力和金錢解決的問題。
幾個月前,我跟一個好友大吵一架。有好幾次我企圖解決這個問題,發電子郵件、打電話,甚至送禮物;但我所做的沒有一件有效。最後,我放棄了,有一段時間什麼都沒做。後來,我又巧遇這位好友,也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吵架那件事已經過去了。當然我們沒有馬上恢復之前的熱絡,但比我之前積極解決問題的那段時間卻好太多了。
當然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靠什麼都不做來解決。通常直接面對,將背後正在醞釀的問題揪出來並明快處理,還是最重要的。我熱愛討論「不可討論之事」,也經歷過這麼做的神奇效果。
但放過不重要的事,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論,效果之大也不容小覷,也許我們可以對他人的弱點略而不提、不求對方有悔改之舉就寬恕他人。換句話說,處理棘手的人際關係問題,有些時候最佳策略是什麼都不做。
摘自《關鍵4秒》
數位編輯整理:張奕芬,邱千瑜
Photo:Alexas_Fotos, 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