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不要因為一時的錯誤跟自己過不去。太多自我批判的聲音,不僅讓人痛苦,更會產生反效果,讓你遲疑不前,錯誤擴大。
不要因為一時的錯誤跟自己過不去。太多自我批判的聲音,不僅讓人痛苦,更會產生反效果,讓你遲疑不前,錯誤擴大。
我陪女兒到她的教室。多莉特老師環視教室裡圍成一圈的六歲小朋友問:誰能告訴我下個星期有什麼節日?幾乎所有人都舉手了,而且熱情揮舞著。
多莉特請一個小男孩發言,他回答:「普珥日」。
「你說的沒錯,普珥日快到了。」多莉特對小男孩微笑,男孩也笑得很燦爛。「但不是下個星期。還有誰知道?」她又環視一圈,這次點了一個小女孩。
「猶太植樹節,」女孩說。
「非常好。」多莉特又微笑。
多莉特繼續發問,問答持續了好幾分鐘。這群孩子始終精力充沛,教室的氛圍非常有利於學習。
離開教室的時候,我在想我對待自己是否也能像多莉特對待她的學生一樣。
我能鼓舞自己嗎?我會找出自己做對的事情嗎?還是只看見自己的錯誤?當我犯錯時,會繼續往前,還是緊抓不放,不斷自責?
換句話說,你的腦子裡有個什麼樣的教室?我們往往是自己最嚴厲的批評者。我們成長的環境強調批判重於讚美。在許多人眼中,如果像多莉特對學生那樣,對自己不吝給予讚美和鼓勵,似乎太自大了。對自己寬容,感覺上甚至有些危險,好像一旦那樣做,也許我們會怠惰鬆懈或一事無成。
然而,我在那個教室看到的並非怠惰鬆懈,那些孩子積極又快樂的學習。他們非常努力,說出正確答案時,他們很開心;就算說錯了,也不會因此退卻、在羞愧中耽溺太久,他們吸收、學習新知並繼續探索下一個問題,而這正是通往成功最重要的態度,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很開心、很享受,也非常專注。
其實,真正打擊士氣的,是那個我們以為能鞭策自己的內在批評者。
告誡自己某件事做不好,只會讓我們永遠不想再嘗試。我們把那個負面聲音當真,然後信心直落;我們會遲疑,不敢去冒險、嘗試新事物、去進行實驗。一旦失敗,更是徹底放棄。我們嚴以待己的本能不僅讓人痛苦,更會產生反效果。
善待自己是好事,更是一種策略。就像當你關愛某人,你不會緊抓他們的錯誤不放;如果他們有什麼不懂的,你不會太大驚小怪,你會幫助他們從別處找到答案;當他們成功時,你會很高興的恭賀他們;在他們努力奮鬥時,你會為他們打氣。
你和自己對談的方式,能反映你對自己的愛嗎?還是反映出你的惱怒、不耐煩和挫折感?當感覺到被愛、被欣賞和被關懷,就會更努力、更願意承擔風險,也更樂於與人合作,表現得更好。自我慈悲不會讓人變懶散,反而讓人更有生產力。就算失敗也沒關係,擁有這樣的信心,才能把握良機、成就大事。
我們花在自我批判的時間,幾乎都白白浪費了,毫無生產力可言。接受自己才能讓我們向前,如果身邊的人對我們關愛敬重,自然再好不過,但與其寄望別人,更重要的是要求自己。
當你想起自己的時候,你聽到了什麼?是像多莉特嗎?還是像那個你懷恨至今的前上司?只要留意,就能改變你對自己說話的方式,進而改變你對自己的感覺。
師法多莉特對孩子的方式:不要在失敗上逗留、對負面行為給予太多關注,要立刻轉移焦點,將心思放在更有助益之處。
這不是傲慢。傲慢是自以為比所有人優秀,這種感覺通常是因為對自己不滿意,由不安全感產生的保護機制;懂得愛自己,就不需要覺得比別人更優秀,根本不必跟任何人比較。
是否愛自己不僅會影響你和自己的對話方式,久而久之,還會影響你跟身邊的人交談的方式,並影響同事、部門、組織,以及每個和你的組織接觸的人。你會發現,和自己正面對話,不只讓你有生產力,還能讓每個跟你接觸的人也更有生產力。
效益從信心開始。下次內在批評者又冒出來時,轉換為愛護、關心與支持的聲音,就是那種你會用來和六歲小孩說話的聲音。
摘自《關鍵4秒》
數位編輯整理:張奕芬,陳子揚
Photo:frankieleon,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