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要是有人不符你的期待,不要生氣,只需改變你的期待。
與其為了別人的言行而生氣、沮喪,不如調整你的期待。
工作生活中,就是常有那種讓人很難拋諸腦後的小事。
我們常因為別人說的或做的事情而震驚,或是為了人家沒有說或沒有做的事情而感到意外。老闆怎麼能忽視我?同事怎麼能搶走功勞?員工怎麼能犯下那種錯誤?你能相信我的上司竟然在所有人面前對我說那種話嗎?我的夥伴怎麼會那麼不體貼?我的太太為什麼不感謝我對她做的事?
當我協助高階主管或領導者解決衝突時,每個人都對別人的行為感到不可思議。這讓我得到一個非常簡單的結論:問題不是我們,也不是他們,而是我們的期待。
並不是人家的表現好或壞,而是我們期待他們有不同的表現,即使他們已經一再證明我們的期待錯誤。老闆第一百零一次沒有邀你參加會議,你還應該意外嗎?或者是寄了一封友善的電子郵件給同事,卻再次毫無下文?
不是對方的表現好或壞,而是你期待他們有不同的表現。
我的建議是:不要因為到了五金店,結果人家不賣牛奶給你而不高興。以這種情況來說,應對挫折的方法就是接受現實。你會很驚奇的發現,改變期待竟然可以改變感受。
世界日趨全球化,組織也更為多元,我們隨時可能與跟我們迥異的人互動。不同於我們的人,自然會做些我們預料不到或不希望他們做的事。有時候,我們對他們說話,他們卻不看著我們;有時候他們會反駁,也有時候他們根本不說話。他們的反應有別於我們的期待,於是我們覺得挫折。
記得那條金科玉律嗎?推己及人,想要別人怎麼對待自己,就怎樣對待別人?算了吧。那一套就算以前曾經管用,現在也不再適用。換個新法則試試:別人想要怎樣的對待方式,我們就那樣對待他們。
舉例來說,就算你不是個喜歡什麼事都管的經理人,但有些時候、在有些地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法卻可能是錯誤的。用他們想要的方式對待他們,更能得到回報。在海外開公司時,不只需要語言上的翻譯,還需要對個人行為的翻譯。
在一些文化中,會議準時開始很重要;對其他文化卻可能沒有什麼差別。在一些文化裡,插嘴打斷是粗魯無禮;在其他文化裡,那只是常態。了解別人的期待,有助於你重新設定自己的期待,讓你們在合作上更有效益。
當我和日本合夥人由紀子一起開會時,她要是不說話,我可能以為她同意我的話,但有時並非如此,她並不是同意我的看法,而是她絕不會公開表明與我意見不一。當我明白這點,她要是事後沒有貫徹執行計畫,我就不會覺得意外。
不過,要了解由紀子還算容易,因為我來自紐約,她來自東京。我預期她的表達方式與我有所不同。但隔壁辦公室的克里斯,不也是來自紐約嗎?我應該不需要人家指點該對他有什麼期待吧?
但確實需要,因為我們每個人其實都來自不同的文化。我們有不同的父母、老師、經驗,不同的希望與夢想,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也不同。就算我們用相同的語言,表達的方式與話語也不相同。
因此,與其對他人的言行感到生氣、挫折,不如試著了解他們的行事風格。把每個人看成是來自你不太了解的異國,反而更能敞開心胸接納對方。
要是有人不符你的期待,不要生氣,只需改變你的期待,更精準的配合事實:了解別人的行事風格,然後,採取不同的態度處理、使用不同的字眼,可能更強勢或避免咄咄逼人。一旦明白不能在五金店買牛奶,你可能決定完全不去五金店。我並不是說人不會改變。只是,如果你期待別人改變,那就是在欺騙自己。
與其為了別人的言行而生氣或沮喪,不如調整你的期待,配合他們慣有的行為。了解對方是怎樣待人做事,並相應調整你的回應態度,自然就能避免紛爭,或讓自己生悶氣了,還有助於維持你們之間的關係。
摘自《關鍵4秒》
數位編輯整理:張奕芬,邱千瑜
Photo:Maialisa,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