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別再說沒時間思考了,找出讓你的心沉澱的好方法,然後養成習慣每天做。
現代人長期處於快節奏生活,以及以成果效益導向的職場,我們的心靈花園正在消失。
不久前,我和一家大型投資銀行的科技長拉吉普一起共進午餐。過了一個小時之後,當我們回到他的辦公室,他收到一百三十八封新的電子郵件。在我們用餐時,他的電郵訊號聲響個不停。「我怎麼可能一直緊跟著這些訊息不放呢?」
他對此束手無策。拉吉普的集團裡有將近一萬名員工。他向我抱怨,「我忙到沒有時間思考。」
「沒有時間思考」,這句話從領導人口中說出來,特別令人擔憂。但我們其實經常聽到身邊的人這麼說,不需要等到管理一萬名員工,幾乎每個人都常有這種感覺。
不是說我們沒有生產力,事實上我們的產出驚人,我們可以交出各種成果,每天要做許多決策、規劃並運用預算、領導團隊、撰寫提案等等。但就某方面來說,我們的生產力正是問題所在;在狂熱追求產出的環境中,有件事我們錯過了,那就是學習。
在忙碌的日子裡,我們很少深入分析自己的體驗、仔細琢磨別人的看法,或是評估決策對未來的影響。做這些事都需要時間,需要放慢腳步。但誰有時間做這種事呢?於是我們愈來愈少反省,結果限制了自己的成長。
如果能夠持續學習,卻又不必被迫打亂生活,豈不是很好嗎?如何每天找時間停下來思考學習呢?
我們需要的,只是在我們的「花園」裡漫步幾分鐘,讓心沉澱。我建議拉吉普,找出最能讓他靜心思考的地方,然後養成習慣每天去。
我已經養成每天進行各種「花園漫步」的習慣了。
其中一種方式是戶外運動。每次出去騎腳踏車、跑步或散步,我總是能夠想出新東西,帶回更好的點子。這是我最喜歡、也是最可靠的創意發想花園。
另外一種是寫作,在寫作的時候,想法漸漸成形,寫作經驗會推動我一步步發展出世界觀。有些寫作內容沒必要跟人分享,像是每天寫日記的效果就不錯,所花時間也不多。
和朋友、同事談話,也可讓我煥然一新又深受啟發。當然談話對象要慎選,寬容慷慨的人最可貴,而我也小心不濫用別人的情感與時間。我的開場白通常是這樣:「你有幾分鐘可以跟我討論一些事情嗎?」我不會把談話變成牢騷訴苦,也不是在尋求對方肯定,而是專注在討論我的觀點。
所謂「花園漫步」可能非常迅速,我設定手錶每小時發出聲響,在聲音響起時,就問自己過去一個小時過得如何,接下來一個小時打算做什麼。一分鐘幾乎是一眨眼的事,但足以稍做停頓,並帶來助益。每天下班前,我也會花幾分鐘檢討當天所做的事。
曾名列《高速企業》商業界百大創意人士的福克斯(Chris Fox),要管理臉書的工程師和程式設計師,他和拉吉普一樣,是個大忙人,他說:通勤時間就是我最有生產力的創意發想時間,我不必刻意去思考什麼,但在這段時間,我反而有極強的聚焦能量。
忙到不能思考、分析或反省最重要的問題嗎?離開電腦、放下手機,摒除令人分心的噪音,每天創造出一段「花園漫步」時間,看似沒有焦點,卻是最能聚焦創意發想的時刻。
摘自《關鍵4秒》
數位編輯整理:張奕芬,陳子揚
Photo:pixabay,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