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責罵其實並不像父母以為的那麼有效,大多時候,舊事只會一再重演。假如責罵有效,孩子應該只要被罵過一次,就不會再犯了。
父母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大聲責罵,的確有些孩子會心生恐懼而停止問題行為。而這就讓父母產生了錯覺,以為責罵孩子是能立即見效的方法。然而,責罵其實並不像父母以為的那麼有效,大多時候,舊事只會一再重演。假如責罵有效,孩子應該只要被罵過一次,就不會再犯了。如果父母發現,不管自己罵得多兇,孩子還是依然故我,就該知道責罵一點用都沒有,應該趕快想別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有些父母不肯放棄責罵孩子,是因為他們總是抱著一線希望,認為再多罵一、兩次,說不定孩子就會改變了,像是早上能夠自動自發起床,或者開始愛讀書了。
只有年紀真的很小的小小孩,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會挨罵。只要稍微懂事一點的孩子,就像先前提到的例子,他們一定知道對錯,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會被罵。而且正因為如此,才故意做出討罵的行為。為什麼會有孩子根深蒂固的覺得,不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他們就根本不會注意到自己? 這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表現良好視做理所當然,忽略適時給他們特別的關注。
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沒有具體讚美自己的良好行為,就等於父母根本沒有注意到。我認識一個小學生,放學回家後會照顧臥病在床的奶奶,當我跟他的母親聊到這件事,這個媽媽只是冷淡的回答:「可是,那孩子很不愛念書。」我因此知道了,這孩子會這麼做,並不是為了得到母親的讚美,而是真心想要替白天還得工作的忙碌母親分憂解勞。因為如果他只是為了得到讚美才照顧奶奶,母親那樣的態度,早就會讓他轉而做讓母親困擾的事。
表現良好仍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會為了博得父母注意,故意選在他們最困擾的時間點,做出讓父母困擾的行為。一旦父母忍不住罵了孩子,這個情況就會永無休止了。
➢【書籍資訊】《不教養的勇氣》
➢【延伸閱讀】尊重對方,就不可能去讚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