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阿德勒教養論,打破了許多教養迷思,建議做父母的,對孩子的管教越少越好,不要責罵孩子、也不要讚美孩子。不責罵,這個我們都懂,雖然,很難做到。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周慧婷(資深媒體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顧問)
岸見一郎,本身是一位阿德勒心理諮商師,他之前的著作《被討厭的勇氣》,就是從心理學家阿德勒學說的角度,鼓勵大家要勇敢做自己,依照自己的方式過生活,不要太在乎別人眼光。
他強調,「只有在有人討厭你的時候,你的心靈才真正獲得了自由」。而這本書《不教養的勇氣》,則是把阿德勒的人生哲學,進一步用在教養子女上。
阿德勒教養論,打破了許多教養迷思,建議做父母的,對孩子的管教越少越好,不要責罵孩子、也不要讚美孩子。不責罵,這個我們都懂,雖然,很難做到。
但是,不讚美,為什麼呢?在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會有什麼問題嗎?而在陪孩子成長過程中,去除了責罵、讚美,父母可以做什麼呢?
與其責罵,父母其實更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知道該怎麼做才是對的。以小小孩來說,常會為了想要得到某一樣東西鬧脾氣,這個時候,比起打罵更好的方法,是教孩子如何適當表達自己。
告訴孩子,可以溫和地對父母說:「你可以買這個糖糖給我嗎?」而當孩子用正確方式表達情緒時,父母要盡可能給他正面回饋,透過這種良性互動的練習,孩子就知道該用什麼方式表達自己了。
當然啦!大人自己的身教很重要, 希望孩子做什麼事時,同樣,不應使用命令句,而是用:「你可以幫我做oOOO嗎?」「如果你幫我做這件事,我會很開心喔!」讓孩子有拒絕的空間。
其次,孩子犯錯了,你不需要罵他,但是可以讓他學習負起失敗的責任。
例如,兩歲大的孩子拿著杯子邊走邊喝牛奶,果然,打翻了。很多父母的做法,可能是事先阻止,告訴孩子,不准邊走邊喝牛奶,等到打翻了,就開始開罵:「看吧!叫你不邊走邊喝…」然後一邊罵、一邊幫他收拾。
但是,作者建議父母的做法是,第一,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時,先在旁邊觀察,不要急著阻止孩子。二,等到果然闖禍了,再問問孩子,你覺得為什麼會打翻呢?現在該怎麼辦呢?然後,三,告訴孩子,要自己拿抹布過來擦、把地板回復原狀。
只要他能在這次經驗中學會該怎麼做,整個過程,妳是根本沒有必要動怒的。
➢【書籍資訊】《不教養的勇氣》
➢【延伸閱讀】
擔心夢想離孩子很遠?第一步給他勇氣,接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