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即使孩子沒有表達感謝之意,即使孩子不記得父母養育的辛勞,父母也不能因此不照顧孩子。
圖片來源:unsplash
從小接受父母、老師以讚美的方式教養長大的孩子,到了成年之後,仍會持續渴求他人的認同。
所謂的認同,包含了「不會挨罵」、「不被討厭」等等。得到他人的讚美或認同,的確很讓人開心,任何人都有這樣的需求,我也不是要說他人的認同沒有必要,可是一味的渴望獲得認同,有很多害處。
最可怕的問題是,不管是自己想做的事,還是不想做的事,渴望得到讚美的孩子,都無法聽從自己的心,而選擇遵照父母或老師的意志行事。
雖然大多數父母都為了孩子任性吵著要這個、要那個而苦惱,但如果孩子明明有想要的事物卻不敢說,也會讓父母很傷腦筋吧!
孩子有想做的事卻不說出來,一定是為了某個目的。那個目的就是凡事不自己做判斷,都交給父母決定,一旦結果不如預期,就可以把責任推到父母身上。
孩子並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生,當然不可以為了得到父母的讚美而放棄想做的事,無論如何都該活出自己的人生。得不到認同的時候雖然每個人都渴望獲得認同,然而現實生活中常常不能如願。
從小在讚美下長大的孩子,成年之後會持續渴望他人的認同,對這種人來說,育兒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因為孩子不是放在那裡自己就會長大,一定需要父母照顧,然而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不管父母怎樣悉心呵護都無法給予回應,也不會了解父母花費多少心思,長大後甚至有些人完全不記得父母小時候對自己有多好。
即使孩子沒有表達感謝之意,即使孩子不記得父母養育的辛勞,父母也不能因此不照顧孩子。
➢【書籍資訊】《不教養的勇氣》
➢【延伸閱讀】教孩子負起失敗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