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由於恐懼父母的責罵,有些孩子會停止做出吸引父母關注的問題行為。但不管是「知道不對而故意討罵」,還是「因為挨罵才知道自己做的事不對」......
由於恐懼父母的責罵,有些孩子會停止做出吸引父母關注的問題行為。但不管是「知道不對而故意討罵」,還是「因為挨罵才知道自己做的事不對」,光是挨罵,孩子不會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才對,無法做出正確的行為。
比方說,出門時巧遇媽媽的朋友,孩子扭扭捏捏的不肯好好打招呼,有些媽媽就生氣罵人了。但是,光是責罵,而沒有教孩子到底該說什麼、怎麼做,才叫做「好好打招呼」,只會讓相同狀況一再重演,不可能改善。
孩子也一樣。如果孩子懂得用不那麼情緒化的方法,好好告訴父母自己希望他們怎麼做,表現出來的言行也一定會不一樣。
有一次,我接孩子下課後,順路到超市買東西,結果孩子在零食與玩具賣場哭了起來。我告訴孩子:
「不用哭成這樣啊!你怎麼了?可以說給我聽嗎?」
孩子果然停止哭泣,回答我:
「如果你買糖果給我,我會很開心喔!」
當然我很開心的買給孩子了。有時候父母討厭的不是孩子要求的內容,而是他們要求的方法,像這種狀況,只要好好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即可。
兒子三歲時,有一次老師告訴我,他班上有位同學對老師說了句「抹布」,結果兒子糾正那位同學說:「只說抹布,老師怎麼會知道你的意思呢?要跟老師說:『如果老師幫我拿抹布,我會很高興喔!』」
「請幫我做〜,好嗎?」「如果你幫我做〜,我會很開心喔!」溝通時利用疑問句為對方保留拒絕的空間,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是用命令式的句子,例如「你去做〜!」「請你做〜!」這類說法讓對方沒有拒絕空間,很容易引發反感。即使是大人希望孩子做什麼事,也應該使用前者的說法,因為孩子跟大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大人絕不可命令孩子做什麼。
➢【書籍資訊】《不教養的勇氣》
➢【延伸閱讀】
「爸媽,我不是來還債的!」孩子的誕生注定是滿足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