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現在的自己可能並不夠好,但是一定得學會先接受這樣的自己,這叫做「接受自我」。
圖片來源:unsplash
為什麼父母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存在,而非他們的行為呢?
因為很多孩子認為,如果不做些什麼特別的事,就無法得到父母或大人的認同。一開始他們會特別乖,期望得到父母讚美,要是策略沒有成功,就會轉而特別使壞。
其實,孩子不須刻意裝乖,也不須刻意使壞,阿德勒說「要有勇氣做個普通人」。這裡說的普通並不是平凡,而是沒必要刻意變好或變壞,只要有勇氣認為「現在這樣的自己最好」就行了。
這也不是什麼都不用做的意思。一開始,父母要能讓孩子覺得,現在的自己就能對以父母為首的家人有所貢獻。孩子光是這樣想,就非常需要勇氣。
如果不能讓孩子對自己有基本的信賴感,他就會刻意裝乖或使壞,以證明自己的價值。當孩子不計後果,非證明不可的時候,就會做過頭了。
現在的自己可能並不夠好,但是一定得學會先接受這樣的自己,這叫做「接受自我」。接受自我與肯定自我不一樣。
所謂肯定自我,舉例來說就是,雖然現實世界中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是不可能的,但肯定自我的人卻深信每個人都喜歡自己。
而接受自我,則是接受自己目前能力還不夠,並且願意為了變得強大而努力。
如果父母能認同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就算他距離自己的理想很遙遠,也不會在意。就算孩子讀書不用功、不想去上學,光是看到他很有精神的活著,父母就能感覺喜悅,也能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如果能這樣,不管孩子做了什麼,父母都能很大方的跟他說謝謝。
就像兒子念小學時,有天晚上突然跟我說「今天謝謝你」,讓我很意外,因為那天我並沒有特別對孩子做什麼,但兒子說,是為了我們能共度一天而對我表達謝意。
➢【書籍資訊】《不教養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