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大數據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觀點,看到究竟什麼有用、什麼沒用。
作者舉出「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可汗學院、Duolingo語文學習網站等案例,
告訴我們,教育不只是「我講你聽」、考試打成績、或是選修科目更多而已;
透過大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歷史上第一次,我們終於擁有了強大、具實證效果的工具,
能夠瞭解「怎樣教學」與「如何學習」。
以前不可能觀察到的種種學習阻礙,現在已有辦法逐一化解,大幅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
課程可以依據學生個人的需求做調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師的工作不會被教學網路和影片取代,而會變得更有效益、也更有趣。
學校領導者和政府決策官員,也能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教育機會,
這些正是減少社會貧富差距、讓社經階層流動的重要因素。
今天的教育主管機關和學校,其實有著像過去君主和教會的壟斷地位,
但這種壟斷,即將因為大數據的介入教育,而遭打破。
有了大數據之後,社會大眾終於能夠知道「學習」應當是怎麼一回事,
從而讓教育的本質和體制徹底翻轉。
大數據時代正是不斷學習的時代、翻轉教育的時代!
中文版序
期許臺灣以大數據協助教育改造與經濟轉型
麥爾荀伯格、庫基耶
第1章 薄暮
顛覆傳統教學模式,不只是「我講你聽」
第2章 改變
三大核心概念:回饋、個人化、可能性預測
第3章 平臺
背後不斷運作的資料分析,正是可汗學院的大腦
第4章 後果
不要讓老資料綑綁,否定我們改過向善的能力
第5章 黎明
巨量資料時代,會是不斷學習的時代
資料來源
附錄 《大數據》作者麥爾荀伯格首度訪台論壇紀實
期許臺灣以大數據 協助教育改造與經濟轉型
麥爾荀伯格、庫基耶
推動兩項教育變革
第一項變革在於學生學習的「內容」。有了巨量資料,亞洲有大好的機會重新活化經濟,與西方抗衡。想要出類拔萃,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領域就是數學。根據2013年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研究報告指出,在標準化的國際評量中,臺灣年輕學子的數學能力高居全球第四。所以從技能的角度來看,亞洲、特別是臺灣,確實是領先的一群。
然而,第二項變革是在於教育的「方法」。很遺憾,目前並沒有任何國家或文化,真能在此面向表現突出。本書提到,許多教育最傳統的層面都從未經過實證研究證實。學校裡似乎什麼都要測驗、考試,卻漏了問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教學的方式,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
下一個目標:培養創新思維的文化
最後,巨量資料及教育努力的下一個目標,在於文化領域:要讓人有「巨量資料思維」,也就是要能透過教育,培養出具備巨量資料的創新思維,像是蒐集資料的新方法、創新的資料使用方式,以及能運用巨量資料打造出新型業務。臺灣必須培育關於巨量資料創業、實驗及風險承擔這些方面的文化。希望臺灣企業領袖能夠挺身面對這些挑戰,激勵能應用巨量資料的年輕一代,讓他們在企業內部逐步晉升,發揮更高層次的影響力。
好消息是,巨量資料是個小經濟、小企業也能發揮大作用的領域。雖然擁有大量資料很重要,但光擁有資料還不夠,想要真正得到實用、能夠運作的概念和想法,就還必須掌握分析資料的能力。因此,隨著亞洲逐漸發展讓「分析」也成為精密打造的高科技產品,臺灣就能將自己定位在高端、高利潤的分析服務供應商。
走向知識產業經濟、資料導向經濟
臺灣若能擔綱「巨量資料時代策略顧問」這樣的角色,就能夠幫助自己從過去的亞洲四小龍,走向二十一世紀知識產業經濟、資料導向經濟之列。而一切的出發點,就是要用巨量資料的概念,將教育重新思考、改造。
期待在未來,我們能夠看到臺灣在巨量資料世界的成功,甚至為此下筆著述。
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並擔任微軟、世界經濟論壇等大公司和組織的顧問,是大數據(巨量資料)領域公認的權威,寫過上百篇專論、以及九本書,其中《大數據:隱私篇》一書獲得2010年 Marshall McLuhan 傑出著作獎、以及 Don K. Price 科技政策最佳書獎。
《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經濟學人》每週科技播客Babbage主持人,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副研究員,《大數據》作者之一。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人類文明》、《大數據》、《大數據資本主義》、《如何讓人改變想法》等書。
2014/09/29
BCS165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部分彩色
9789863205661
173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