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建立讓你一生受用的記憶習慣
你將學得更好、記得更久,並立即採取行動
許多人相信,智能是與生俱來的,基因已經決定我們無法克服學習的挑戰。事實上,每次學習新的事物,你都在改造大腦──決定智能的因素可以由自己控制。
積極學習,擁抱成功
本書以認知心理學家長達十年「學習及記憶管理」的實驗研究,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讓讀者了解並體驗高效率的學習原則,不管你希望做什麼,或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你想要有競爭力,掌握學習的能力將會讓你加入戰局並維持不敗。
實驗結果指出,學習被誤解了。我們以為只要「重複閱讀」和「集中練習」就能拿到高分並達成目標,但死記硬背只會存在短期記憶,無法真正記牢。透過研究得知,最成功的學習是那些自己掌控學習的人,費力學習且經歷挫折將改變大腦,產生新連結,建立心智模式並提升能力。以下是任何人都應該習慣且定期實踐的基本學習方法──
✔從記憶中提取新的學習內容(retrieval):
透過「自我測試」鍛鍊學習系統,取代重複閱讀,成為主要的學習方法。
✔間隔進行練習(space out practice):
學習不只一次,每次練習間隔一段時間,經由「遺忘」重新強化記憶效果。
✔交錯學習(interleaved practice):
在不同的問題間切換,打破學習規律,挑戰自我能力。
其他有效且能立刻行動的學習方法,如:詳細闡述法、生成法、反思法、校正法及記憶術…等等。
學習沒有上限。
如果想要超越目前的學習能力,你需要更深入並嘗試不同的策略,運用《超牢記憶法》鍛鍊心智,搭建通往高階、終生學習的穩固橋梁。
推薦序 教育可以很科學 楊俐容
推薦序 自主學習:將高效能學習技巧內化為一輩子受用的智慧 周德銘
前言
學習被誤解了
提取記憶
混和練習
擁抱挑戰
避免知識錯覺
超越學習風格
提升你的能力
牢記不忘
注釋
教育可以很科學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書中提到積極參與、先自行嘗試錯誤再由他人傳授方法、要有先備知識、從更大的脈絡中學習、將新舊素材互相連結而非機械化的學習,可以讓學習更牢固、更有效率等原則,都與新近的教育觀念相去不遠。但每隔幾天練習一次、交錯練習不同類型的問題、多樣化的練習型式,比起密集、不斷重複的練習更有成效,卻完全打破了一般人對於學習歷程的迷思。這些以嚴謹的科學研究資料為依據的結論,對於教師如何安排教學與作業的內容,都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一個令我印象深刻也相當有感的,是「善用測驗可以大幅提升學習成效」的論點。在教改的風潮中,「考試」可說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負面語詞。「為考試而讀書」確實不利於長遠的學習,但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考試,而在於考試的形式,以及我們對待考試的態度。誠如本書作者所言,如果我們不把考試當成評價學生的量尺,而是提供學生練習從記憶中提取知識、讓技能可以鞏固,甚至瞭解自我學習精熟度的機會,也就是把考試當成學習工具,那麼我們就為孩子開啟了另一個高效能的學習管道。
如同能力分組教學,確實對學生的學習有利,但如果我們以孩子分在哪一組來評價孩子,那麼孩子在自信與自尊上付出的代價將遠過於他們在學習上的獲得。因此,即使從科學的觀點來看,占比不大的經常性小考是不錯的學習方式,但唯有教師、家長,以及學生自身都能放下對分數的執念,看到能力的成長,這樣的研究成果才能真正貢獻於教育改革。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要培養的是多能工作者和終身學習者,而「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也成為人人必備的大能力。認知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智如何運作的科學,這本書嘗試為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與教育上的運用架起一座橋梁。關切教育改革的教師與家長,將能從閱讀中瞭解「人是如何學習與記憶的」,從而發展出更好、更有效的教學,幫助更多孩子發展出高效率的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將高效能學習技巧內化為一輩子受用的智慧
周德銘(新北市汐止區保長國小校長)
這本書源於十一位認知心理學家在為期十年的一項有關「運用認知心理學來強化教育實踐」之研究,由兩位華盛頓大學的心理系教授暨一位小說家合著,採取說故事的方式,說明學習和記憶是如何運作;也透過研究案例闡述高效率學習的理念,同時亦提供學習者「過腦不忘」的運用法則。全書強調有效能的學習者應秉除只會發揮短期記憶效果的「重複閱讀」(rereading text)和「集中練習」(massed practice),反之應充分運用各種形式的記憶「提取練習」(retrieval practice),像是課堂後的小考和自我測試,將幫助學習者專注於課堂內容的核心原理、並強化自身對新知和技能的學習,所獲得的學習效果也將遠勝於重複閱讀課文的慣用方式;亦如:將一項作業「間隔開來練習」(space out practice),間隔期間或許會對學習的內容感到有點生疏,但運用一些認知努力回想,在稍微遺忘之後提取曾經所學的記憶,將強化神經路徑,使得神經通路倍增,之後知識能夠透過這些神經通路被提取出來,帶來重新激發固化、進一步強化記憶的效果。此外,交錯練習不同但相關的主題或技能;在別人教你答案之前,自己先嘗試解決問題;運用向自己提問的「反思練習」;用自己的話語指知識解釋給別人聽的「詳細闡述法」等,都是本書中透過實證研究後所驗證的有效學習方法,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台灣自九○年代啟動教改以來,改革的主軸逐漸聚焦在孩子的學習,近期倡導的「學習共同體」、「學思達」、「翻轉教室」等,更是促使教師能進行有效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師單向講述、學生被動聽講的教學型態,將課堂轉化成「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樣貌,藉以激發孩子的學習熱忱、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
「學習的責任在個人,最成功的學生是那些能掌握自己學習的人」,樂見在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年代裡,有這本教導學習者「超牢記憶─成功學習」的書籍被翻譯成中文,讓現場教師能透過本書闡述的原則,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得更好。更期待本書的上市,能讓孩子們在這個知識半衰期急遽縮短的資訊世界裡,有機會習得一套高效能的學習技巧,用最省時省力的方式,將繁雜的資料與資訊去蕪存菁,內化為自己一輩子受用的智慧能力。
人們通常用錯誤的方式學習。關於如何學習和記憶的實證研究顯示,多數被奉為圭臬的學習方式,都只是白費力氣。即便是以學習為主業的大學和醫學院學生,他們所仰賴的學習技巧也非常不理想。儘管如此,對於這個可以回溯至一百二十五年前、近幾年成果特別豐碩的研究領域,已經產生大量的深入了解,形成一門日益增長的學習科學:高效率、以證據為基礎的方法,取代根植於理論、傳統知識和直覺的、較無效率但普遍為人所接受的做法。但是有一個不利因素隱藏於其中: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並不是憑直覺獲得的。
我們(羅迪格和麥克丹尼爾)是認知科學家,致力於研究學習和記憶;布朗則是說故事的人。我們一起合作說明學習和記憶如何運作,而且比較少在陳述研究,而是採取說故事的方式,敘述那些已經找到掌控複雜的知識和技巧的人們的故事。我們透過這些例子來闡明研究所顯示的高效率學習原則。本書有一部分源起於十一位認知心理學家之間的一項合作。二○○二年,密蘇里州聖路易的詹姆斯‧S‧麥克道奈爾基金會(James S. McDonnell Foundation),為了填補認知心理學中關於學習的基本知識,以及其在教育運用之間的空白,提供羅迪格、麥克丹尼爾和其他九名研究人員研究經費,進行「運用認知心理學來強化教育實踐」的研究,羅迪格是首席調查員。這個團隊合作長達十年,進行將認知科學運用在教育科學的研究,就許多層面來說,本書是該研究工作的直接成果。本書的正文、注釋和謝辭,引用了這些研究人員和他們許多的研究工作。羅迪格和麥克丹尼爾的研究也獲得其他贊助者的支持,而且麥克丹尼爾還是華盛頓大學學習和記憶整合研究中心的共同主任。
大多數的書是逐次處理各個主題,先談論一個主題,接著換到下一個,以此類推。我們遵循這種做法,每一章都會討論新的主題,但是我們也將兩個主要的學習原則運用在本書當中:間隔性重複關鍵概念,並交錯呈現不同但相關的主題。如果學習者將一個主題的學習分散開來,每隔一段時間回頭複習,他們會記得比較清楚。同樣的,如果他們交錯學習不同主題,而不是學完一個再學下一個,那麼他們每個主題都會學得更好。因此,我們毫不掩飾的將關鍵概念講述了不只一次,並在整本書的不同章節一再重複基本原則,如此一來,讀者的記憶能夠較為鮮明,並能更有效的運用。
這是關於人們為了學習得更好並記憶得更久,可以立即採取行動的一本書。學習的責任取決於個人,教師和教練也可以透過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原則,並設計讓這些原則成為學習的經驗,立竿見影的提高效率。這不是一本關於教育政策或是學校系統應該如何改革的書,不過,很明顯的,本書確實有政策的意涵。舉例來說,最前線的大學教授在課堂上運用這些方法,在縮小學科成就差距的潛力上進行了實驗,而研究結果令人驚嘆。
我們當然是為了學生和老師才撰寫這本書,也為了所有重視有效學習的讀者而寫:為了商業、工業和軍方的訓練人員,為了提供會員在職訓練的職業協會領導人,以及為了教練們。我們也為了有意磨練技巧以維持競爭力的中年或更年長的終生學習者而寫。
雖然關於學習及其神經方面的基礎仍有許多面向有待了解,但是大量的研究已經推導出基本原則和實用方法,讓你可以馬上運用,而且不用花費一毛錢,就能獲得驚人效果。
專家學者.高聲推薦(按推薦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文華(兒童文學家)
朱怡珊(台北市古亭國小教務主任)
周德銘(新北市保長國小校長)
林玫伶(台北市士東國小校長)
凌性傑(作家)
陳安儀(親職教育作家)
陳靖旻(台北市光復國小教務主任)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楊人和(嘉義縣朴子國小教務主任)
謝伯讓(杜克─新加坡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及作家)
關切教育改革的教師與家長,將能從閱讀《超牢記憶法》瞭解「人是如何學習與記憶的」,從而發展出更好、更有效的教學,幫助更多孩子發展出高效率的學習方法。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期待本書的上市,能讓孩子們習得一套高效能的學習技巧,用最省時省力的方式,將繁雜的資料與資訊去蕪存菁,內化為自己一輩子受用的智慧能力。
──周德銘(新北市保長國小校長)
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往往違反直覺,這本書將讓你大開「腦」界。
──謝伯讓,
杜克─新加坡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
看完這本書,你也可以去當「超強記憶營」講師。
──王文華(兒童文學作家)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想要增進你的記憶能力,你一定要掌握了解大腦的記憶與運作方式!
──陳安儀(親職教育作家)
學習非常重要,而且是一輩子的事情。這些作者們令人信服地指出,人們經常使用完全錯誤的方法學習,且無法接受真正有效的方法。過去十年裡,我們對於將認知科學運用到實際學習方面,已經了解許多,而本書結合了日常事例和科學研究的清楚解釋。它很容易讀,也很容易學!
──丹尼爾.L.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
哈佛大學教授、《記憶七罪》作者
如果可以的話,我會給所有大學教授這本書:《超牢記憶法》。它以清晰易懂的文字闡述了我們對於學習這門科學的理解。每一位教育者以及家長、學生和專業人士,都應該將這本書列為必讀之作。
──安妮.墨非.波兒(Annie Murphy Paul),
《9個月,孩子大不同》作者,《卓越部落格》
這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書。它描述了重要的研究發現,並就我們能夠如何提升自己的學習、傳授和訓練,做出驚人的推論。甚至,它向我們展示,對自身能力的更為正面的態度──以及解決難題的意願──能夠讓我們達成自己的目標。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將實驗室的概念帶進真實的世界。
──羅伯特.畢約克(Robert Bjork),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教授
如果你想閱讀一本關於學習這門科學的生動有趣的書,這本書是必然之選。《超牢記憶法》運用了掌握複雜知識技巧的成功人物故事,大大增加了可讀性。作者們將形形色色的學習者:外科醫生、飛行員、園藝家、和學生的故事交織在一起,以闡述成功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是一本內容豐富、引人共鳴的好書,讓你思索那些你和學生們藉以獲得新知識及技巧的過程。
──海瑟威.克利斯帝(Hazel Christie),
愛丁堡大學教授,《泰晤士高等教育》
許多教育者對於應用人類大腦及我們如何學習的最新發現很感興趣,《超牢記憶法》在這當中獨領風騷。任何對教學和學習有興趣的人都能從閱讀本書中受益,它不僅完整闡述嚴謹的研究結果,行文甚為平易近人,學生也很容易理解其內容。
──詹姆斯.M.朗(James M. Lang),《高等教育紀事報》
《超牢記憶法》主要針對學生、父母和教師,為人生各階段、不同年齡層的學習者提供了實質的建議。本書對傳統智慧提出有理有據的挑戰,切實指引前行之路,勢必將會帶來具體而持久的好處。
──格蘭.C.奧修勒(Glenn C. Altschuler),《今日心理學》
欲深入挖掘學習這門科學,一定要掌握《超牢記憶法》。它是一本富於啟發性的讀物。
──德瑞克.貝爾(Drake Baer),《商業內幕》
本書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說明,我們為什麼會被錯誤的學習和教學方法所吸引;以及該做什麼來矯正我們的作法。《超牢記憶法》清楚解釋人們如何進行學習的科學基礎。作者們並非僅僅重述研究,他們借助學術界、專業領域及體育環境中真實人物的有趣故事,來向讀者展示,這些研究成果如何應用於真實的學習情境。本書提議的學習方法可以立刻運用、完全免費,而且成效顯著,幫助你大幅提升學習效果。
──史戴芬妮.卡司特蘭諾(Stephanie Castellano),《TD雜誌》
文字工作者、小說家。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及記憶研究實驗室主任,鑽研學習方法。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及認知、學習與教育整合中心主任;前瞻記憶研究領域權威及腦科學家。
輔大英文學系學士和台大新聞碩士,擁有二十餘年的科技、財經、論壇、藝文、旅遊和語言等中英文媒體的相關編輯、翻譯和寫作經歷。譯作包括:《鋼鐵人馬斯克》、《創業計畫實戰指南》、《i狂人賈伯斯》、《30秒搞懂天文學》等二十餘本書。
2015/12/29
BEP02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3209089
336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