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教學現場實戰經驗 ╳「簡易、可行、好操作」的教學策略
教師成長增能最佳實作指南,家長認識新課綱教學第一本好書
幫助每一位教師成為「素養教學的實踐者」
促進每一位家長成為「素養教學的參與者」
從小學起跑點奠基,為孩子打造一輩子的學習力、競爭力與決勝力!
「素養」,就是真真實實落實於生活中的學習。
我在書中分享多年教學實作案例,希望老師、家長們能看到我的強大信念與精實教學內涵,對於「素養」有深層體會。
本書有增能的養分和實用的參考價值,讓理性的教學與感性的教養,達成知性的教育觀。
—葉惠貞
教師家長齊聲共鳴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李秀美 台中市北區立人國小校長
沈羿成 苗栗縣雙連國小校長
林玫伶 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
許育健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百璽 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主任
陳美如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授
温儀詩 國立清華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校長
鄭勝耀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
蕭 霖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本書特色
.新課綱上路,本書為第一部「小學課堂素養教學實作指南」。
.教育部輔導教師卓越獎得主 / 兩岸三地知名教學研習講師 / 清華大學附小資深名師葉惠貞首度出書,無私分享備受教師家長好評之30年教學經驗與心法。
.30年教學現場實戰經驗 ×「簡易、可行、好操作」的教學策略
.教師成長增能最佳實作指南,家長認識新課綱教學第一本好書。
★素養第一課:老師提問力──語文閱讀理解這樣教
.從孩子進入每一個老師的班級開始,就應該注重句型的教學,無分年段。
.中年級的語文教學,生字教學比重大幅降低,強化閱讀理解訓練。
.不同年段要培養的能力不一樣。低年級先讀懂;中年級比較文本異同;高年級訓練思考脈絡。
.修辭,從低年級就可以開始教。不是要讓孩子強記修辭格,而是讓孩子感受修辭的效果。
.最好的寫作教材,就是課文。
★素養第二課:學生提問力──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教
.自主學習不是獨立學習,不是放任給學生自己學。自主學習的過程需要教師的序列引導,適時協助釐清、反思與串聯。
.自主學習的初始訓練是,不管學生問什麼問題,都不會被取笑,營造安全愉悅的學習環境。
.教師的提問策略要能讓學生轉換成自己的學習策略,逐步走向自主學習。
.低年級孩子也可以自主學習,就從訓練提問開始。
.打鐵趁熱,趁著建立一個班級初始,將班級閱讀習慣先建立起來。老師率先身體力行,讓自己成為小朋友閱讀的陪伴者與學習典範。
★素養第三課:態度價值決勝力──生活涵養這樣教
.好的教育必然是寬嚴相濟、賞罰分明:好的老師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並存。
.師長的嚴厲,是另一種慈悲的展現。
.讓最有效的學習在「對話」中產生;以師生間的大量對話,形塑積極正向的態度與價值。
.「耐苦、耐煩、耐髒」讓生活有質感;而「閱讀、運動、家事」讓生活有美感。
.新學期開始,我的班級必有「抹布課」,從抹布的使用落實教養、涵養品格。
.清潔工作讓孩子學習生活自理、與人合作,也是生活美學的實踐。
.向老子學班級經營,讓孩子自我管理。
.家長和老師之間最舒適的距離就是「信任」。
.彼此互信,親師互動自然收放自如、進退合宜。
★「素養小學堂」答客問
Q. 素養導向教學會不會影響教學進度?會不會影響考試成績?
A. 素養導向教學不會犧牲掉學生的知識習得,也不會減損學生的分數。重要的是,素養導向教學讓學生表現問題解決的能力,展開更多的學習。
Q. 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A. 學生的學習動機低落,就把他邀請進來,從客人變成主人,有參與就有感受。小學生有思考能力,老師從精心設計的提問出發,可以引發連貫性的思考。
Q. 課堂上是否應該設計活潑多元的體驗活動以提升學習動機?
A. 語文課就該有語文課的內容和面貌。語文教學重點在內容深究與形式深究;閱讀理解在前,情意遷移在後。這也就是有些老師容易疏忽之處。體驗活動或發表閱讀感想凌駕閱讀理解之上,教學會變得活動化甚至綜藝化,失去語文課的本質。
Q. 課堂上是否應該設計獎勵機制以提升學習動機?
A. 我的教學信念是,讓學生專注在文本上、專注在學習上,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加分扣分。獎勵機制不是不好,是適可而止,是畫龍點睛,但不應是課堂重點。
Q. 學生發生口角甚至肢體衝突,該怎麼處理?
A. 孩子犯錯時,我會嚴正看待;幫助孩子看見並承擔自己的過錯,是我的責任。孩子發生糾紛時,我先要當事人把事情經過完整寫下來,反覆釐清後,師生共同討論出後續處理方式,務必嚴格教導孩子養成自我約束並尊重他人的觀念與態度。
Q. 如何避免學生互相比較穿戴用品和文具?
A. 我常告訴學生,能用的東西就是名牌;穿在腳上、身上,乾淨舒適的衣物就是名牌;只要有自信,自身展現出來的光采就是名牌。名牌是自己賦予的,而不是商標的加持。我自己常穿平價衣物,常用機關團體或活動贈送的背包提袋或水杯水壺,這也是大人的身教。我也會與家長及學生溝通,不要以虛榮的心態在同儕間炫耀自己出國旅行。
推薦序 「有感」而「不會變薄」的素養教育 鄭勝耀
各界齊聲推薦
自序 山轉,路轉,人跟著轉
PART I 素養第一課:老師提問力—語文閱讀理解這樣教
1 如何問得對、問得好?—學生邁向「優讀者」的關鍵
2 不只認字,還要真實的讀懂—低年級的閱讀理解
3 說明文,其實沒有那麼難—中年級的閱讀理解
4 從課內結合課外,閱讀無限寬廣—高年級的閱讀理解
5 找關聯、找線索,學句型—句型的閱讀理解,低年級就要開始
6 有效教學經驗分享—教與學答客問
PART II素養第二課:學生提問力—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教
1 教學不是老師的獨腳戲—放聲思考,引導學生產生疑問
2 自主學習,年級不設限—低年級自主學習初探
3 提問,產生學習的餓—回歸語文教學的本質
4 讓思考看得見—個人提問,全班共學
5 從課文開出一條寫作的路—提問→理解→讀寫整合Ⅰ
6 寫作FUN輕鬆—提問→理解→讀寫整合Ⅱ
7 教學教學,有教有學—素養教學,其實並不遠
8 走出課本,看見世界—導入課外閱讀,擴充學習深度與廣度
PART III素養第三課:態度價值決勝力—生活涵養這樣教
1 以晨讀開展一天,把心靜下來—態度與價值之一:「靜心」
2 和孩子聊聊一本書—態度與價值之二:「談書」
3 半個手臂長,是有禮貌的距離—態度與價值之三:「溝通協調」
4 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過錯—態度與價值之四:「知錯改過」
5 東西,夠用就好!—態度與價值之五:「生活問題處理」
6 向老子學習班級經營—態度與價值之六:「自律」
7 人人都是「懂」事長—態度與價值之七:「觀察判斷」
8 翻轉髒話,一念之間—態度與價值之八:「說好話」
9 孩子,你不是為禮物而來—態度與價值之九:「愛物惜福」
10 幽默,讓師生都笑了—態度與價值之十:「正向轉念」
11 卓越與拙劣的距離—態度與價值之十一:「專注專心」
12 非關公平,而是需要—態度與價值之十二:「善心美品」
13 「閱讀、運動、家事」打造生活美感—態度與價值之十三:「美感質感」
14 用抹布培養活能力—態度與價值之十四:「整齊清潔」
15 在旅行中覺察意義—態度與價值之十五:「體貼的心」
16 親師良性互動以為榜樣—態度與價值之十六:「發乎情、止乎禮」
結語 如春泥,如露水
教學不是老師的獨腳戲—放聲思考,引導學生產生疑問
我講話速度快,做事俐落,教學節奏明快。過去課堂上習慣多講多給,直到九年一貫教改直至新課綱的醍醐灌頂,漸漸覺得「快」不一定是快,有可能欲速則不達;而「慢」不見得是壞事,「慢」也有可能產生「快」的結果。
這個「慢」指的是教師放慢速度,不必趕進度,不必口沫橫飛。教師慢一點沒關係,給學生時間思考、操作、發現與探究;學生慢一點無妨,老師學習等待,於是教室裡的風景漸漸有了改變。
講台前不再只有老師,學生也站到台前來了。學生不再是枯坐在座位上當聆聽者,他們可以交談討論,可以適度走動,可以發表分享,有互動的空氣流動。教室裡的風景有靜有動,學生也有勁有動(能),這就是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不是獨立學習,不是放任給學生自己摸索,教師在一旁納涼。自主學習指的是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表現出個人的主動性、堅持和修正的能力,過程需要教師的序列引導,適時協助澄清、反思與串聯。
一開始教師絕對不會比較輕鬆,甚至得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讓學生養成自學力是刻不容緩的事,學生會漸入佳境,老師的成就感更是無法言喻。
新課綱精神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室裡老師的位置仍很重要,老師的引導形塑學生的特質與素質。然而老師不應唱獨腳戲,要將學生邀請進來,進到教學情境裡,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自主學習仍是要以「簡易、可行、好操作」的模式進行,我持續以「提問」做為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起點,但要從「老師提問」轉為「學生提問」,目標仍是走向有效學習。
自主學習從學生提問開始,便是要讓學生對文本產生疑問,鼓勵學生問問題,而且是問好問題。
放聲思考,練習提問
學生如何提問,就從「放聲思考」開始。
放聲思考乃是希望閱讀者透過說出自己心裡的想法及觀念來增進閱讀能力,提升對文章的理解。可分為下列四個步驟:
1讀出聲音—讀出文本內容。
2直覺思考—說出自己腦中在想些什麼。
3困難何在—直覺說出自己讀文章遇到什麼困難。
4解決方法—直覺說出如何處理這個難題的過程。
在小學階段要讓學生走到第四個步驟「解決方法」,需要更多的訓練與等待身心成熟,老師可以簡化上述四個步驟,並轉換成學生可以上手操作的學習策略,也就是「把問題說出來、寫下來」。讀到哪裡不懂,就把問題說出來、寫下來。
當老師問:「有沒有問題?」學生大多會回答:「沒有。」
問問題對學生來說是困難的事,因為他們未經訓練,不知道該怎麼問,沒有養成思考習慣,不覺得有什麼好問,也擔心問問題表示自己不夠聰明會被取笑,又或者以為自己都懂所以沒什麼好問。
學生自以為的「懂」,多停留在了解語詞的意思,但我們希望學生提問的問題能深入課文,或是挖掘課文內層,也就是問出海面下看不見冰山的地方。因此,教師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引發學生的深層思考,讓冰山漸漸浮出水面。
有句話說:「本能以外的事統統都要教。」舉例來說,肚子餓時把食物放進嘴裡這是本能,但如何吃得優雅這就需要教導。同理,要學生提問也需要教導。因此,教師的示範作用顯得重要。
教師示範「把問題說出來」
以六年級〈我的阿富汗筆友〉這一課為例,老師如何示範產生問題呢?「放聲思考」就行了。就以課文第一段為例,老師可以說明自己將帶領全班閱讀課文,接著,我打開課本開始讀:
「艾比是一個美國女孩,就讀小學六年級。她因為成績可能會不及格,所以答應做一項特別的加分作業。老師根據國際筆友教學計畫,(什麼是筆友?我只知道有網友。)要她克服空間的限制,寫信到距離很遙遠的國家(有多遠?)。老師提供了幾個地方讓艾比挑選,她因為特別喜歡山,所以選擇將信寄到阿富汗喀布爾(我想知道關於阿富汗和喀布爾的事情。)北方一個沒有網路和電腦的山村小學。這是個純樸的村子,(純樸是什麼意思?)蘇聯入侵的戰爭已經結束,(為什麼蘇聯要發動戰爭?)塔利班政權也沒有將勢力延伸到這裡。(我很困惑的是塔利班政權勢力有多大?)」
當我這樣讀著,小朋友已經按捺不住且面面相覷,感覺十分不對勁,忍不住出聲糾正我:「老師,你唸錯了!」「老師,你的課本和我們的不一樣嗎?」「老師你都亂唸,課文裡沒有的句子你都亂加亂唸……」
我說:「我不是亂唸,也不是唸錯,我的課本和你們的課本都一樣。我是讀到不懂的地方,把我的問題說出來。」
小朋友這時才體會到,讀文章是可以讀不懂的、是會讀不懂的,是可以放心、自在的把讀不懂的地方說出來,不管問什麼問題都是值得被重視的。
提問是學習過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會產生疑問才能成為主動的讀者,透過學生的提問,教師也才能理解學生的想法與困境。因為老師與學生對文本解讀的能力不同,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表現他們思考的質與量。
學生懂得提問,比回答正確答案更重要;懂得提問,學習會變成有趣的探險,因為提問的能力是走入高層次思考的途徑,問出好問題,學生會受惠於答案。所以,就讓自主學習從學生提問開始。
山轉,路轉,人跟著轉
甫開學,教室裡剛入學的小小新鮮人琅琅有聲的讀著課本圖文:「一聲平平的,小豬的『豬』;二聲向上揚,山羊的『羊』;三聲向下再上揚,袋鼠的『鼠』;四聲往下掉,紅鶴的『鶴』。」聲音稚嫩卻有力,手勢也跟著聲調上上又下下。注音符號教學是小學的入門券,以小朋友喜歡的動物切入學習頗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
幾番練習,對聲調有基礎認識之後,我問:「小朋友,你的名字是什麼?各是幾聲?要怎麼比出聲調手勢呢?」
只見小朋友眼神一亮,紛紛注意起自己的名字,唸唸有詞起來:「鄭,四聲;鈦,四聲;靈,二聲。」
然後小手連著兩次往下再往上揮。拼音一時卡住還有熱心的鄰座幫忙:「你叫什麼名字?卓是二聲。」「那你的名字是什麼?要這樣比……」
教室裡好熱鬧,小朋友將剛學到的聲調辨別馬上運用到自己的名字,也藉機認識不少新同學,開心的表情彷彿述說著學注音符號好有趣,還可以變成比畫名字遊戲。
這天的回家功課是「親子活動:又說又比,用家人的名字玩聲調遊戲」。隔天小朋友到學校興高采烈的分享:「我知道我阿公阿嬤的名字喔!我比給你們看。」「我爸爸的名字都是二聲耶!手一直向上揚就對了。」「我還教我妹妹比她的名字喔!」「我也有教我弟弟,一聲就是站得像士兵一樣。」
家長的迴響也很熱烈:沒想到學校功課這麼好玩;小朋友知道了好多親朋的名字,同時促進了親子互動;全家比手畫腳笑翻天,孩子們對聲調也更有概念了。
這是什麼?整合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放在生活化的情境裡,然後訴諸行動,這就是素養導向的教學。難嗎?不會,真真切切落實於生活中的學習。
二O二O年春節前後,武漢市爆發新型冠狀病毒,隨即引發全球大流行,各級學校史無前例的延後開學,多出來的假期,我的學生一點也不擔心沒事做,班級親師群組裡大家互相提醒「閱讀、運動、家事,生活的日常」。
全國最大國際書展延期,大家減少外出,我鼓勵家長和學生在網路書展購書閱讀,準備筆記本讓孩子把聽到的時事新聞、感受的生活變化,用紙筆寫畫記錄下來,多出來的假期一樣可讓身心安頓。
這是什麼?這就是平日在班級經營中形塑的態度價值所表現出來的素質。
新課綱上路了,核心價值「素養」,直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其立意雖好,但對眾多老師、家長及教育工作者來說,仍像飄在雲端,是深不可測的理論。
每每寒暑假縣市開辦的研習都是最大容量的場地,但常開放報名就秒殺額滿,顯見大家對新課綱的期待與焦慮。老師們渴望改變,但也害怕改變或不知如何改變,也有更大慾求渴望建立專業。
家長想知道學校裡孩子們的學習內容及方式有哪些改變,課堂上課的具體畫面為何,好讓他們更加理解新課綱的教學面貌,以協助孩子適應。
服務教職近三十年,我深知一套「簡易、可行、好操作」的系統化教學策略對師生的影響,因此,我提筆寫下我在教學現場的觀察與體會。
老師們別緊張,素養導向的教學考驗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其實課程設計不難,做好精準的教材分析,設定課程目標與學習重點,在教學活動中就可以讓學生探究出該習得的知識技能,並養成關鍵能力。
家長們別擔心,新課綱在不同教育階段有不同的任務目標,小學是基礎的學習奠基,不論是學習態度的養成、知識底樁的涵養,都應該在小學階段「慎始」。透過這一本書了解教室裡上課風景,體察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樣貌,您也是學習共同體裡真實的參與者,並能親師同調的拉拔孩子展現風姿。
我對新課綱的想法是「山轉、路轉、人跟著轉」的體會,老師、家長、學生的做法觀念都要跟上改變。新課綱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而學生會成為什麼樣的主體、能有什麼樣的素質,在學校需要老師的帶領,在家需要父母的引導。
教室裡老師的位置很重要,亙古不變,改變的是要將學生邀請進來,讓學生思考、參與、對話與實作。家長運用學校老師的方法協助陪伴與支持孩子,讓孩子在知識探求、自主學習訓練之外,也有正確的態度與價值的建立。新課綱,素養導向,何難之有?
在本書中,我就「課程教學」與「態度價值」建立兩大部分來談。課程教學部分,我希望建立一套「簡易、可行、好操作」的系統化教學策略,透過「提問」來梳理文本脈絡,表現教學設計的深度,以淺語談教學,但帶出深化的課程。
態度價值的建立,則在師生互動中表現高品質對話與潛移默化的效果,涵養學生自我了解、問題解決、人際互動、思辨價值與人文關懷的多項素養。
書中所分享的教學案例都是我在深刻理論下的多年教學實作,希望老師、家長們能看到我的強大信念與精實教學內涵,對於「素養」有深層體會。我期待本書有增能的養分,也有實用的參考價值,讓理性的教學與感性的教養,達成知性的教育觀。
葉老師破解素養導向教學的迷思,讀完全書更可見識教學的強大力量!最重要的是簡易、可行、好操作。這是一本彼此提攜、互相感染的教育志業增能寶典。
——李秀美,台中市北區立人國小校長
葉惠貞老師分享素養導向教學撇步——「教,是為了不教」,值得大家一讀!
——沈羿成,苗栗縣雙連國小校長
這是一本充滿教學熱情與學習悅趣的書。葉老師用淺白的文字,真實展現教師在教學中的思考與實踐,對現職、職前教師,以及關心孩子教養的家長們是很好的學習資源。
——陳美如,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授
葉老師匯集多年豐富精采的素養教學經驗,書中呈現的每一則故事皆真實貼切、精采並富有生命力。本書幫助教學者成為素養教學的實踐者,是一本值得品讀的好書。
——温儀詩,國立清華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校長
「素養」二字在葉老師的課堂不是遠在天邊的彩雲,而是近在眼前的花朵。貫穿全書的除了葉老師深厚的功力,更重要的是她的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讀起來如沐春風,巴不得趕快打造屬於自己的「素養小學堂」。
——林玫伶,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
全書以閱讀為軸,生活為依,侃侃而談,讓我們了解素養並不遙遠,只是有其切入的角度與策略。此書,即是通往素養導向教學最佳途徑之一。
——許育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葉老師擅長把教學做到效用最大化,建議對於工作感到疲乏無力而胸悶的老師,這本書就是最好的「處方箋」;對新課綱開心不起來而憂心忡忡的家長,這本書也會是療效很好的「百憂解」。
——陳百璽,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主任
透過葉老師最接地氣的教學實例分享,一定可以讓大家「有感」的學會「不會變薄」的素養教學策略!
——鄭勝耀,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本書全方位指引如何做個良師,本人有幸先睹為快,邀您一覽。
——蕭 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