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靠自己,追求活得更有智慧的幸福人生
同樣的一生,有人活得多采多姿,有人活得黯然神傷;同樣的一天,有人過得充實美好,有人過得了無生趣。人生際遇各有不同,但是追求幸福之心並無差異。幸福的定義可能言人人殊,但是它與人的自我實現必有密切關係。
現代人的生活充滿逆境,應付每天的困難都措手不及。如何認識及提升自己的抗壓力,使自己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努力攀上人生的頂峰?
活著,就須不斷自我超越。經營充實的生活,當務之急是激發潛能、培養創意、堅定信心,才有能力在充滿變化的世局中,讓身體像行雲一般自在,心靈像流水一樣自由,活得灑脫而愉快。
★臺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以西方哲學為基礎,後轉向研究儒家、道家與易經……等哲學。
他樂於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暢談人生問題之種種,希望讀者能透過本書12個主題,開啟創意人生,進而品味人生:
1. 創意人生靠自己
在這個焦慮與憂鬱的世代,可以重新閱讀《論語》,
把握創新的契機,由「知、情、意」三方面開發自己的潛能。
2. 身心安頓的三條路──哲學、藝術、宗教
實踐哲學智慧,自我提升;培養嗜好,增加生活趣味,
就能超脫執著局限、優游適意活在當下。
3. 起落的生命──談自我肯定的人生
哪裡有困難,就從哪裡站起來,主動對生命負起責任。
選擇目標去奮鬥,建立自信正面的人生觀,活出生命的光彩。
4. 如何讓自己活得更有智慧
處於變動拼湊的新社會形態,應讓理性和智慧引領人生,
以「約、恕、儉、敬」自我約束,借用哲學家的智慧反思自身。
5. 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遇上情感上的衝擊,應尋求宗教寄託,並理性給予支持力量,
更要確立人生的價值觀,掌握生命藍圖。
6. 尋找與安排生命的重心
人生在世,要設法掌握生存、生活、生命三個世界,
選出自己珍惜的價值,期許自己走向人生的更高境界。
7. 豐富的趣味人生
從孔子的休閒精神、荷蘭人的週休時光,了解休閒生活的智慧,
從中肯定生命存在之喜樂,體驗生命的完整,思考回歸生命原點。
8. 生命的虛無與熱情
生命有限,值得珍視。掌握生命的意義,謙卑地做出情感抉擇。
持續尋找心靈能量,從「身心」往「靈」的方向發展。
9. 拓展人際視野
了解自我防衛系統如何運作,才能探討如何拓展人際視野。
慎選來往的人,與他們一起成長,努力朝新的目標、新的境界發展。
10. 重新出發的生命動力
逆境是客觀存在的,需拓展心與靈的彈性,若處之有道,何懼逆境。
我們應仿效孔子德行,提高逆境智商,用智慧面對逆境,維持生命的動力。
11. 青少年成長的心路歷程
了解青少年成長的重要三階段、成長階段面臨的考驗,
以及如何著手進行生涯規畫,並鼓勵其自由選擇、有負任責的勇氣。
12. 行雲流水的生活情調
後現代社會的人一方面得到解脫的機會,但也帶來全新的責任。
應設定目標,活在當下;提升審美品味,但求任心自在。
民國三十九年生,上海市人。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暨教授。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
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
著有《哲學與人生》、《轉進人生頂峰》、《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宇宙的舞者》、《向孔子學做人》等數十本書。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著有《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孟子:浩然正氣與成功人生》、《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與《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易經入門與國學天空》、《國學與人生》、《人生,一個哲學習題》、《品味人生12講》、《傅佩榮易經課》等書(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傅佩榮國學官方頻道:https://reurl.cc/mEZgl
自 序 享受人生,進而品味人生傅佩榮
第一講:創意人生靠自己
第二講:身心安頓的三條路:哲學、藝術、宗教
第三講:起落的生命──談自我肯定的人生
第四講:如何讓自己活得更有智慧
第五講: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第六講:尋找與安排生命的重心
第七講:豐富的趣味人生
第八講:生命的虛無與熱情
第九講:拓展人際視野
第十講:重新出發的生命動力
第十一講:青少年成長的心路歷程
第十二講:行雲流水的生活情調
優游適意活在當下
莊子是宋國人,宋國的祖先是殷商的後代,對周朝而言算是「亡國之臣」。再加上是小國,國力並不強大,時常成為被攻打的對象,戰國時期宋國四度被當成戰場,可想而知民生凋敝,宋國人也因此常受嘲弄,守株待兔(《韓非子.五蠹》)、揠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等故事的主角都是宋國農夫。莊子不但生活在這樣的處境下,他的生活也很窮困,但他懂得自得其樂。他曾經夢到一隻自在飛舞的蝴蝶,使他完全忘記自己的存在,醒來一看,發現自己還是僵臥不動的莊子,不知道是他夢見自己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子?(《莊子.齊物論》)
西方也有類似的故事,白天享樂的國王,夜裡夢見自己變成牧童,辛苦地牧羊;白天辛苦牧羊的牧童,夜裡夢見自己變成可以盡情享樂的國王。究竟是做國王好,還是做牧童好?這時還不如當個牧童,把該受的苦先受完,晚上才能好好享受美夢。辛苦工作一天,睡眠是一種安慰、補償與鼓勵。耶穌說,太陽下山時就把煩惱丟開,一天的苦夠一天受了,如果把今天的苦留到明天,明天又有新的苦,人生豈不是苦上加苦?電影「亂世佳人」的女主角郝思嘉遭遇南北戰爭複雜的情況,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最後也只能說:「明天再想吧!」人生的問題層出不窮,今天能平安度過就不錯了,一天有一天的煩惱,活在當下並珍惜眼前的一切,才是上策。
《莊子.秋水》講述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遊覽。莊子說:「白魚在水中從容地游來游去,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情況;而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不知道魚快樂,這樣就說完了。」莊子說:「還是回到我們開頭所談的,你說『你怎麼知道魚快樂』這句話時,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才來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人靠言語互相溝通,效果未必理想,那麼,人與萬物之間能否溝通?在莊子看來答案是肯定的。白魚以「出游從容」,使莊子覺得魚樂。魚是否樂或能否樂是一回事,莊子的感覺則是另一回事。莊子說出自己的感覺,原本不必勉強別人同意,惠子卻執著於言語的真實根據,而忽略了人的心靈能力未必要靠言語才可抵達真實。在這場簡短的辯論中,惠子為什麼輸了?他一開始聽到莊子說「魚樂」,就「知道」莊子知道魚樂,但他隨後又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情況」,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所以他自知陷入矛盾而不再追問。這整段辯論並未觸及莊子是「如何」知道魚樂的。
哪裡有困難,就從哪裡站起來
我長期以來到處演講,在小學畢業二十五年後,我首次參加同學會,所有見到我的同學都好奇地問:「你怎麼會講話了呢?」小學的時候我有嚴重的口吃,沒有同學聽過我在公開場合講話。如果我現在有一點自信,那是經過艱苦的考驗磨練出來的。因此,不管遭遇什麼不如意的事,不必抱怨,要懂得利用機會勉勵自己,哪裡有困難,就在哪裡站起來。我念小學三年級時,新鄰居的小孩說話會口吃,只要有大人在或很多人在場,他就會緊張,一個字重複幾十遍還是無法表達清楚。他一說話別人就笑,那時的我不懂事,也會跟著取笑他,甚至還會學他,沒想到一學就會,之後也跟著開始口吃。我最怕的是上課時老師叫同學一個個起來唸課文,每次輪到我,一個字唸了幾十遍,面紅耳赤、捶胸頓足還是唸不出來,同學總是哄堂大笑,笑聲甚至驚動了隔壁班,下課時,別班同學還來打聽,要我去他們班上表演。從小被同學嘲笑,導致我心裡有很深的自卑感。
在嚴重的自卑感驅迫下,我努力尋找出路。但是我的父母有七個孩子要照顧,當時的老師也沒有輔導的觀念,只好靠自己想辦法。八歲的孩子想到的是,我們都很尊敬及羨慕功課好的同學,如果我的考試成績好一點,別人大概就不會嘲笑我了,這是很簡單的邏輯。於是我拚命念書,每逢考試就特別興奮,直到今天,我還是很喜歡接受挑戰。我的成績在班上始終保持前三名,於是各科老師有了一個默契,上課時不再點我的名,不再叫我說話。不過我五年級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某堂課大家在教室自習,老師坐在講臺邊抽菸。他發現菸抽完了,抬頭一看,看到坐在第一排的我,就叫我去宿舍向師母拿一包香菸。宿舍在學校旁,師母在睡午覺,被門鈴吵醒之後,開門問我什麼事,我的表情很著急,但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師母以為老師發生了什麼意外,立即衝向教室,後來才發現是虛驚一場,我則成為全校的笑柄。我的小學生活顯然並不愉快,但是我因而變得很喜歡念書。
有時候遇到困境,要自己找出路,不必等待別人救援。別人沒有同樣的痛苦經驗,未必知道該怎麼幫忙。口吃是很複雜的問題,不是一般學校老師可以協助的,所以我默默承受,以優越的成績來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所自卑,有所自信,倒也可以維持正常的心態與生活。
享受人生,進而品味人生
傅佩榮/本書作者
品味人生,需要一個出發點與明確方向,中間則是不斷成長的心靈世界。
先說出發點。年輕時接觸西方哲學,無知者無畏,對於不管多麼偉大的人物與著作,只問能不能有幾句話給我啟發,而不擔心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第一次聽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所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我立刻聯想起一句應該接下去的話:「要改變命運,先改造性格。」這兩句話就成為我年輕時的座右銘。於是,我這一生有了任務:要改造自己。這個任務是持續一生的,我採用的方法是學習、思考與實踐。
有了出發點,還需要一個明確方向。讀到卡繆在《誤會》中說的,「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我當下心領神會,要把幸福與責任緊密相聯。沒有人不追求幸福,但是若離開責任,幸福顯得蒼白而空洞。責任的對象呢?由近及遠,關鍵在於:有哪些選項,以及如何選擇。事實上,人往往是「被選擇的」。我在許多被選擇去完成的工作中,選擇一項我在當時覺得自己「能夠做、應該做、願意做」的。「責任」兩個字帶來很大的壓力,但也讓人生沒有懶散的藉口與無聊的機會。
接著,談到心靈世界的成長。在這方面我比較幸運,四十年的教學生涯,所做的是「閱讀、研究、寫作、演講」這幾件同質性很高的活動。我所請益的主要是哲學家,但哲學家,不論西方的或中國的,總是智慧過人又各申己見,讓後學者覺得無所適從。我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經過了「三受」的考驗,從忍受到接受,再從接受到享受。而享受的另一意義即是品味。
我以西方哲學為基礎,在進入中年的階段,轉向研究中國哲學,主要是儒家、道家與易經。這個階段最深刻的快樂是可以兼顧品味與創意。面對自己的文化傳統,可以有更多的自由與更大的信心去「溫故知新」與「返本開新」。我在這個領域的心得已有不少專書發表,可以驗證我的心靈世界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的。
我樂於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並且曾經對社會大眾的公開演講中暢談人生問題之種種。這些演講中,有兩個系列特別受到注意,就是「創意人生」與「品味人生」,合起來共十二講。現在,單單就各講題目看來,就使我想起當時如何選擇主題、蒐集資料、安排內容、具體陳述的過程。
我有主動學習的意願,但往往也因為學生及朋友的要求而被動去準備某些課題。後者為我帶來的收穫與樂趣更大,因為哲學不能脫離人生,沒有這些同道的鼓勵與反饋,我怎能不變成一個書呆子?
在整理這些講稿時,我發現其中有不少重複的故事、案例與比喻。這是由於我的生活閱歷不夠豐富,以及所念的書不夠落實。我已經盡力修訂或調整這些地方了。每次出版新書,內心都深覺幸運,洋溢著感恩之情。我樂於與同代的朋友分享自己品味人生的出發點、明確方向與心路歷程,我珍惜這樣的機緣。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