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父母不需要變得完美,只要夠好就好。犯錯不只沒關係,而且在預期之中;重要的是,父母要與孩子好好討論這些錯誤,以彌補他們犯的錯。
圖片來源:Pixabay
當年紀較大的孩子與青少年以開放的心,與另一個人的內在世界同頻,而對方也覺得被看見與理解了,此時孩子就展現了人際同頻。然而,「同頻」一詞大多被用來指父母對孩子的回應,而非孩子對父母或朋友的回應。
它也常與「依附」一詞同時出現,用來描述親子間的情感關係。依附且同頻的關係會產生深刻且持久的情感聯繫,超越時空的限制,連結孩子與父母的心。孩子對父母或照顧者的牢固依附,可以給孩子基本的心理安全感,有了安全感為後盾,孩子就能自信踏入核心家庭之外的世界冒險。
孩子長大成人後如何看世界,以及如何自處,受許多因素影響,包括遺傳、性情與智商。孩子會長成什麼樣的大人,主要取決於早期人生經驗,父母可能會因此覺得責任重大,即使他們在理性層面明白,完美的父母並不存在,最理想的父母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做得還行而已。
年幼的孩子若能對父母的小失職做出適當回應,例如當父母發脾氣、遲到或忘了事情時,能夠坦然接受現實,他們就能變得更堅強與自動自發。小兒科醫師與兒童心理分析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提出了「夠好的母親」一詞。
他解釋說,夠好的母親「一開始幾乎完全配合寶寶需求,但隨著孩子成長,她會因應孩子愈來愈有能力適應她的失職,逐漸降低配合孩子的程度。母親不再配合孩子的每個需求,有助於孩子適應外面的世界」。
即使是最愛孩子且最講理的父母,也無法時時刻刻百分百與孩子同頻。所幸,父母不需要變得完美,只要夠好就好。犯錯不只沒關係,而且在預期之中;重要的是,父母要與孩子好好討論這些錯誤,以彌補他們犯的錯。
愛普斯坦(Mark Epstein)醫師創作多本關於靜心與心理分析的著作,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創傷》(The Trauma of Everyday Life)提到了夠好的教養與夠好的靜心之間的關聯:「採取穩定的靜心坐姿,就像與孩子保持同頻的父母所展現的穩定性,能夠激發心智固有的潛能,假如父母以夠好的方式適當的放任,心智潛能就會自然發展。」愛普斯坦所指的靜心坐姿,是「內在同頻」的例子(相對於「人際同頻」)。
就像聚焦式與廣泛式注意力的關係一樣,將內在同頻與人際同頻視為不同的兩件事,也是一種誤解,雖然這種區分有助於理解觀念。如同聚焦式注意力被包含在廣泛式注意力之內,內在同頻也被包含在人際同頻之內;當父母的心與孩子同在,不僅能與孩子的內在體驗同頻,也與自己的內在體驗同頻。
人際與內在同頻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不論在家庭關係之內或之外,皆是如此。籃球隊員進行比賽時,他們不僅與隊友彼此同頻,也與自己同頻,演員在喜劇小品中即興演出也是如此。
向年幼的孩子解釋,正念就是「帶著善意注意到我、別人和這個世界」,可讓孩子練習分辨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即使孩子的心理發展仍在自我中心(egocentric)階段。
【書籍資訊】
《孩子的簡單正念》
出版日期:201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