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五年來,我可能買了共五百多本書,平均每週兩本。不過,我買書的時間和數量並不固定。每當我接到新案子或寫書時,就會大批購買。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相信時間寶貴,不值得浪費在非得讀完你不喜歡或覺得無用的書上面。
五年來,我可能買了共五百多本書,平均每週兩本。不過,我買書的時間和數量並不固定。每當我接到新案子或寫書時,就會大批購買。
對我來說,每次著手新的事情就會想要買書。但當我一次買那麼多書的時候,都會被迫遇到許多不便。首先,找不到空間存放這些書。其次,要想把它們全部讀完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我的例子是,我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購買我永遠不會去讀的書,然後一年內再把它們賣掉或捐出去。
為什麼要買不會去讀的書呢?這似乎令人費解,但想想你最近買的五本和學校無關的書(這一本不算!)。也許你甚至想不起來。但如果你還記得的話,你從頭到尾讀完的有幾本呢?
人們常常會買不會去看的書,只不過自己不承認罷了。有時是因為喜歡封面;更多時候則是因為原本真的打算看,只是後來太忙、時間太少了。我把買書視為一種投資,而不是讓自己萌生罪惡感的未完作業。
我買書是為了書中的知識能在必要時刻幫助我解決難題,或改變我對某項議題的想法。有時候,這個時刻一直沒出現;而有時候只讀前幾章就達到目的,因此也就一直未能讀完。我從不規定自己要看完每一本已經起頭的書。
看書就像建立音樂播放清單
我會從每本書中找出最有價值的構想,將之運用在工作上或改變思考方式。然後,我將那些構想組合成我自己的「音樂播放清單」,開始建立出彼此之間的關係。
仔細想想,這和我們聽音樂或看網路影片時建立清單大同小異。我們把歌曲、節目或構想分門別類,然後享受綜合播放的樂趣。我知道會有許多老師不認同我把看書(而且有時還不把整本書看完)比擬成音樂播放清單。
並非每一本你準備要看的書都值得看完,這沒有關係。終於能承認這一點,可能讓你大大地鬆一口氣。能這樣解放自己後,你就會發現你更享受於閱讀那些最後讀完的書─而且很可能因此去看更多書。
當然,我知道我之所以會花大把鈔票買書,是因為我是個作家。那麼,在其他領域的人又如何找到他們的成功和事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