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你的確需要做你的工作。不管這「工作」是需要與人合作、甚或自己創業,一定都會有你不喜歡做,或是覺得自己屈就的地方。那些證明自己、展現才能的最大機會,很少會硬擠在那有限的職務描述裡。
圖片來源:pixabay
你的職務描述不是終點線,而是起跑線。
忘記你的職稱
多數人撰寫職務描述時,都會先進行同樣的可悲步驟:Google搜尋,然後一大堆複製與貼上。原因很簡單:撰寫職務描述很困難,就連那些本身就負責招募與面試的人通常也討厭寫這個東西。要企圖以幾句話就道出某個職位的全貌並不容易。
不過,無論列出的工作清單有多長、或多鉅細靡遺,有件事不容否認⋯⋯沒有人會希望雇個人來,只做職務描述上的工作。
沒錯,你的確需要做你的工作。不管這「工作」是需要與人合作、甚或自己創業,一定都會有你不喜歡做,或是覺得自己屈就的地方。那些證明自己、展現才能的最大機會,很少會硬擠在那有限的職務描述裡。反之,它們會挑戰你去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像是長時間站著不動。
我(勉強算是)見到前副總統高爾
多年前,我有機會參加第一屆如今稱為「說故事的未來」(Future of Storytelling)的年度活動。現場觀眾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我陪當時我公司的執行長去參加,協助他介紹說故事的藝術。
我已經花了好幾個禮拜的時間熟悉執行長的演講內容。他答應讓我有機會第一次登台,和他一起上台說明幾張幻燈片內容。
我們的簡報被安排在一個小房間,聽眾都是大咖,只有二十五人左右,其中也包括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Gore)。不巧的是,現場的投影機故障,而我執行長的報告極度倚賴視覺輔助,我們準備了許多幻燈片。
我們臨時決定,改成直接用他的筆記型電腦進行說明。這麼做之所以可行,是因為現場空間不大⋯⋯但還有個問題。離預計上台只剩幾分鐘的時間,我們發現台上沒有任何桌椅來放筆電,好讓大家都能看到。
當下我的「工作」很明顯,我必須舉著筆電四十五分鐘,好讓執行長做介紹。可惜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如果還要一起報告就會變得很奇怪⋯⋯就這樣,我上台的大好機會便化為過眼雲煙。
不過,我拋開自我,做了該做的事情,讓報告順利進行。當時雖然沮喪,但現在回想起來,我學到了謙遜的道理。你永遠不會重要到放不下身段完成工作⋯⋯即使得站著不動四十五分鐘當人型桌也一樣。
如何完成本分之外的事
訣竅1 了解實際需求
別人要你去做的事通常包含兩個層面:任務本身,以及潛藏的需求。
訣竅2 精益求精
交差前仔細修改,這是做好超越本分之事的關鍵。
訣竅3 改寫你的職務描述
求職者都是因為某個職務出缺而被雇用,但這並不表示你得被你那不痛不癢又不完整的工作內容,牽制你大放異彩的機會。畢竟,這份工作是你在做,最有資格幫你寫職務描述的人就是你自己。
【書籍資訊】
《從今天開始,請用左手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