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大腦習慣運用固定模式來做事,以便節省能量,所以當你改變習慣時,大腦啟動的神經迴路將與平常不同,無形中就啟發了突破舊有習慣模式的契機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李明憲(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 )
從今天開始請用左手吃飯!這是甚麼書名啊,左撇子本來就用左手,那要改用右手吃飯嗎?這本書賣的是甚麼藥?
若看看副標題就清楚多了,15個提升思考、工作、溝通與社交力的有效方法,那這跟左手吃飯有什麼關係呢?這全導因於作者有次在一個宴會裡,他為了趕時間必須一邊吃飯,一邊與人握手寒暄,於是他嘗試改用左手吃飯,結果他與別人的談話內容都比過去要來得精彩,意外的發現自己竟然改變了溝通習慣,變成願意多聆聽的人,我在大學開設潛能開發課程,經常講述大腦的注意力是有限資源,因此,大腦習慣運用固定模式來做事,以便節省能量,所以當你改變習慣時,大腦啟動的神經迴路將與平常不同,無形中就啟發了突破舊有習慣模式的契機,所以作者由此發想了本書,提出了提升思考力、工作力、溝通力、社交力的逆向思考策略。
書中詳述的15個方法,每個方法都有3個訣竅,因此有45個訣竅,易讀易行,是一本很棒的自我提升書籍,如果沒空詳看,直接看訣竅也可以,以下舉一個我有同感的方法,拋磚引玉。
在提升思考力部分,其中有一個方法是「看書就像建立音樂播放清單」,作者的意思是說不一定要把每本買的書全部看完,買書就跟建立音樂播放清單一樣,想聽的時候就可以播放,也就是買的書在必要時可以提供解決問題的知識就好,有時候這個時刻永遠不會來臨,有時只讀幾頁就不再讀,其實這都是沒有關係的,我們必須要有建立知識資料庫的概念,以備不時之需,我個人覺得買書是一種好習慣,對於人類知識的提升與產出都有極大的推力,書可以慢慢看,有很多人可能反對這種觀念,認為一本書沒看完就是浪費,必須看完一本才再買一本,這樣的買書態度,慢慢的就會變成一本書都不買,因為每買一本就讀好久,日久天長之後,自然就是書不認識你,相看兩厭,最後只能在網路、line上等著別人餵食新聞以及淺碟、支離破碎的知識,再加上沒有系統化的閱讀,思考方式紊亂,最終只能在知識大海隨波逐流。
當然這麼多書會有存放空間的問題,我個人的解決方式之一,是採取購買電子書,因為不傷眼的載具越來越多,所以我已經能夠接受閱讀電子書,至於紙本的書則是讀完後捐出,所以我購買書籍的速度幾乎都是一周兩本以上,你問我看完沒有,當然沒有,作者也提到我們必須像百萬大師一樣大手筆投資自己,這樣才會有成。因此,建立書籍資料庫,聚焦在拿手之處、投資經驗而非物品、交換擁有的資源,是作者在這一部分提出的訣竅。
其餘在工作力、社交力、溝通力方面書中也提出很多新想法,每一章的標題都引人入勝,讀者不一定要全盤接收,但卻可以刺激思考,例如:不要送上烤焦的土司、為什麼好意見多半沒用、不收玩具、撕破牛仔褲等等章節都很有趣。
近日我食指意外的夾傷,因此,在寫這篇導讀時,只好運用左手使用滑鼠,中指取代食指敲鍵盤,突然感覺世界有所不同,各位也可以試試改變一下生活的習慣,一定會發現不同的人生風景。
【書籍資訊】
《從今天開始,請用左手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