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高教授表示四年前認識楊署長,立刻被他的使命感感動。 高教授對楊署長說:「分享你的經驗,比分享有錢人的財富更有價值。」 因此,楊署長卸職後,天下文化分別出版了《拚公義,沒有好走的路》、《台灣大崩壞》兩書, 希望藉由楊署長專業與敏銳的觀察,以及直言不諱、忠言逆耳的坦蕩態度,敲響社會改革醒鐘,奮力一搏。
台灣三害
凡是公平正義的鬥士,我都想學習;凡是腐化的權貴與吝嗇的富豪,我都會遠離。四年前認識這位衛生署長楊志良,立刻被他的使命感感動。卸職後,他接受「天下文化」的邀請,在短時間出版了《拚公義,沒有好走的路》,我向他說:「分享你的經驗,比分享有錢人的財富更有價值。」
書中沉痛地指出台灣三害:媒體、立法院及監察院。政府看媒體臉色施政,立委依顏色問政,監委看報導約談,以致官不聊生,十倍努力半分功。
書中進一步指出:「四根支柱救台灣:清廉問政、公平加稅、合理漲價、照顧弱勢。」這是個溫和、周延、合情合理的政策建議。
一九九二年為推動土地增值而奮鬥的財政部長王建煊得罪了財團,與金權關係密切的李登輝總統要他離開,當時民情氣憤,輿論譁然;二十年後,出現了一位為醫療公平奮鬥引發爭議的衛生署長,他要推動全民健保,推倒不公平的醫療高牆,台灣不再有「醫療窮人」,他得到了馬總統的支持。在他心中,要求右派思維的政府,用左派社會主義的方式分配醫療資源,那是「不可能的任務」。他自喻獲得了一個五十億也買不到的機會,能參與全民健保制度的規劃及推動,但是面對真相,就會發現困難重重:「情況」比想像的糟,「過程」比想像中難,「代價」比想像中高。
「新四不一沒有」
這位在密西根大學受過「人口計畫」嚴格訓練的博士在另一本《台灣大崩壞》一書中提出「新四不一沒有」:
(一)不婚:剩男剩女如過江之鯽。
(二)不生:二○一○年生育率全球最低。
(三)不養:每天都有孩子被棄養。
(四)不活:每天逾十人自殺身亡。
其結果是:多數年輕人覺得「沒有」前景。
沉痛的體認
半世紀前從威權的台灣到民主的美國去讀書,年輕的我們太嚮往新大陸的民主、自由、開放,最好能立刻全套照收搬回來。回到台灣看到真實的政治操作及媒體生態,產生了沉痛的新體認:
民主政治不保證政府廉能
言論自由不保證優質民主
多元社會不保證族群和諧
教育普及不保證超越意識型態
當貪汙、民粹、內鬥、投資衰退、人才外流、媒體誤國等現象出現在過去三位總統任內時,令我焦慮;其根源來自我最擔心的三個心態:「價值混淆」、「政策保護」與「白吃午餐」。價值「混淆」產生了「祇問立場,不問是非」的病態以及黑白對錯的扭曲;「保護」使人才、資金、技術、勞務、產品的流動都遭遇各種限制。「白吃午餐」則低估了自己的責任,高估了政府的能力,三者的出現使任何改革窒息難行。
這四年來儘管楊志良言辭間充滿失望,甚至憤怒,但他沒有放棄,他一再公開吶喊:「是你也是我,是全體的我們短視近利過日子,沒有為後代著想;也是全體的我們選出操弄民粹的政客,戕害了台灣的未來,陷台灣於危境。急起直追,奮力一搏,是現在唯一的路。」
台灣還有救嗎?當然有。祇要台灣有楊志良敢做事,敢說真話,敢為分配正義拚鬥的這種人存在。
混沌的年代,正是猛虎出柙的時刻。
此篇同步刊登於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