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所謂成功的教養,不是孩子考一百分或第一名,而是他最終能把自己的天賦能力發展出來。一個人能滿意的做他自己,這才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真諦。
圖片來源:pixabay
家,該是孩子安心放鬆的避風港
很多孩子不喜歡父母教他功課,不但不感恩,還會故意不好好做。
美國有位做了四十年的老校長認為,每個人有每個人應該扮演的角色,就好像在球場上,每個球員有他應該站的位置,是後衛就不要去打前鋒,不要逾越。
教孩子是老師的事,父母只要愛孩子就好,家庭和學校像兩個國家,界線要分明。乍聽之下很奇怪,父母倚窗課子不是很好嗎?
校長說,孩子在學校,不論那天過的怎樣,他離開學校回到家時,他的煩惱可以放下,因為家是另外一個場所,他可以放鬆。
但是,假如父母在家自己教,這時孩子處處被老師包圍,會覺得窒息,學習就變成了壓力。
校長說,每個孩子不同,每個老師適合教的年級也不同,有的老師適合教低年級,有的老師適合教高年級,父母卻沒有選擇,尤其如果孩子學的慢,父母會對孩子動怒,讓孩子心生畏懼。如果他對課本害怕,又怎麼會主動去摸課本呢?
家應該是個安全的避風港,不論在外受了什麼委屈,只要能回到家,讓媽媽抱一下,一切煩惱都會飛到九霄雲外。人一定要有一個可以做自己的地方,他天生的能力才能發展出來。
我們很少從這個角度去關心孩子的教育,忘記了孩子必須做自己,才有可能成功,因為人做自己要做的事,是全力以赴的。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當父母搖身一變,成為老師時,這種走到哪裡都有功課的壓力,會使孩子厭惡學習。厭惡學習比他考不及格更嚴重。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父母要適時切換自身角色
人的聰明才智是先天(神經元)和後天(神經連接)的交互作用。凡是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要讓他自己去做,練習愈多,神經連接愈密,反應才會愈快。
挫折和奮鬥對孩子性格的磨練都是好事,尼采說:「那些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堅強。」父母不妨讓孩子學習堅強。
所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在學習,他們不斷的透過假設,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從而了解外在的世界。這是為什麼有人說:「嬰兒是搖籃裡的科學家。」
在孩子上小學前,家庭就是最早的學校,父母就是最初的老師。那時父母的教誨,形成他基本的行為與價值觀。
進了小學後,父母教養的方式就要「換檔」升高一級。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父母的角色要從照顧者換為陪伴者,再換為忠告者,最後放手讓他單飛。
所謂成功的教養,不是孩子考一百分或第一名,而是他最終能把自己的天賦能力發展出來。一個人能滿意的做他自己,這才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真諦。
【書籍資訊】
《自主學習,決定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