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把時間花在最有生產力的任務上,意味著即使還有可以額外的注意力,也所剩不多。複雜的任務跟習慣性任務不同的是,我們無法同時把兩種複雜的任務塞在注意力空間裡。
圖片來源:unsplash
把時間花在最有生產力的任務上,意味著即使還有可以額外的注意力,也所剩不多。
複雜的任務跟習慣性任務不同的是,我們無法同時把兩種複雜的任務塞在注意力空間裡。別忘了,我們一次只能專注在40 位元的資訊上,光是一件複雜的任務就會占用多數空間。
除了注意力的極限之外,我們一次能處理的資訊也很有限。
下列三種任務組合通常很適合放進注意力空間,也不會超過負荷。
1. 幾項習慣性的小任務
我們可以一邊跑步一邊呼吸,同時注意心跳速度又享受音樂,這些事情可以同時進行無礙。不過,如同前述,啟動這些習慣需要動用注意力,過程中想要介入也需要注意力以免偏離正軌(或者,聽音樂時想換歌也需要動用注意力)。
2. 一項大任務+一項習慣性任務
注意力空間很強大,但也很有限。我們頂多只能同時做一項習慣性的小任務與一項需要大部分注意力的任務。
舉兩個例子:一邊進行日常維護工作,一邊聽播客或有聲書;一邊聽有聲書,一邊玩簡單、重複性質高的手遊。以不需要動腦筋的習慣性任務填補注意力空間,通常不是善用閒置注意力的好方法。
所以,請盡量避免把注意力空間填滿。
3. 只做一項複雜任務
生產力最高的任務,亦即你投入的每一分鐘都可以完成更多成就的任務。它們大多屬於複雜的任務,但你
花費的時間和注意力愈多,生產力愈高。
複雜的任務占用的注意力空間會隨著時間而異。例如,與老闆討論時,你耗費掉的注意力空間可能會隨著談話內容時而減少、時而增加。
談話內容變輕鬆時,你的大腦可能會開始神遊;談話內容轉趨複雜時,你的注意力又會被拉回來。在團隊會議中,你可能瞬間改變身分,從被動的觀察者變成被點名提供專案最新進度的報告者。
投入複雜任務時,留一點閒置的注意力空間有兩種作用:
.你可以騰出一些空間思考完成任務的最佳方法,如此一來,就可以更聰明地工作,避免落入慣性模式。注意力空間被塞滿時,某些巧妙的構想就不可能冒出來。
例如,你可能突然想到,應該刪除簡報的前言,直接開門見山切入主題。
.為注意力空間留點餘裕,也可以讓你敏銳意識到該把注意力放在哪裡。這表示,當大腦免不了神遊時,你更容易把注意力拉回手上的任務。而且,萬一任務突然變得更複雜,你還有額外的注意力空間可以應付。
【書籍資訊】
《極度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