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一人撐天的時代也過去了;當人們把力氣花在互相牽制、彼此惡鬥上,將一事無成。
圖片來源:pixabay
成全不了別人,成就不了自己
一位企業高管曾問過他的朋友:如果你的部門裡有個明星球員,專業表現突出,但是人緣太差、EQ太糟,你會重用他嗎?
這位朋友答得巧妙:如果我是同樣性格的主管,我會重用他;可惜我不是。到底明星優先?還是團隊優先?永遠是困擾企業的一道難題。
明星球員表現優異,是業績的貢獻者,但他們往往自視甚高,永遠希望成為聚光燈下的主角,無視同僚的助攻,也不願把成果與人分享。
團隊績效講求公平合作,崇尚「一加一大於二」的績效,且相信個人能力、智力再高,終究無法應付瞬息即生的變局。但強調團隊,可能會養成吃大鍋飯心態,創新與動力不足。
許多管理專家都在研究如何兩全其美,讓技能與性格並重,發揮團隊的最大能量。
二○一六年初,Google 在查訪一百多個團隊後發現:如果一個團隊的平均智商(IQ)和情商(EQ)都高,團員彼此經常溝通,也就是「認真與友善」的團隊,才是一個完美的團隊。
這使我想起黃春明在一場演講中說,我們不要自以為了不起,如果沒有那些農夫種稻,我們哪有飯吃;如果沒有那些清潔工收集垃圾、清掃街道,我們還走不出家門。
這個社會是靠集體的合作才能運轉。
放下小我,追求團體戰的勝利
如果問星雲大師,佛光山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力量在全世界創建千百座道場、學校、圖書館、美術館,舉辦那麼多的文教、體育、藝術活動。
他總會笑笑的說,「是佛光人的『集體創作』。」從來不自己居功。問他什麼是「集體創作」?
他說:「這個世界不是只屬於我一個人的。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經過多少人的經驗、多少人的智慧、多少人的辛苦,共同來成就,才能成功的。」
三十多年前,在國防部安排下,他到岡山的空軍官校演講,看到學校環境優美,許多設施都蘊含「集體創作」的團隊精神。
他在當天日記中特別記下:「空戰出英雄,地勤一半功」,這些校內文字就是提醒「集體創作」的精神。
當《佛光大藏經—禪藏》編輯多年即將出版時,他勉勵弟子:「佛門講究的是眾成就,凡事不要依『我』,要依大眾。何況是神聖的編藏工作,不要坐井觀天,要集眾人智慧集體創作。」
有人說,如果能力像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技能(IQ),沉在水面下的是個性(EQ)。
聰明人如果不能跟別人合作,破壞了團隊,也就做不成明星球員。
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一人撐天的時代也過去了;當人們把力氣花在互相牽制、彼此惡鬥上,將一事無成。君子成人之美,成全不了別人,也成就不了自己。
出版日期:201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