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我們傾聽的訓練還不夠!過去的訓練崇尚效率,而非透過信賴和坦誠建立關係,但惟有好好聆聽病人述說,我們才能得到更有價值的答案,並給予病人更符合其價值觀的答案。

圖片來源:pixabay
醫師與病人應共享醫療決策
長久以來,醫師皆預設怎麼做對病人是好的,但到了我上醫學院的時候,醫療範式已從父權式的「醫師最了解該怎麼做」轉移到共享決策。身為年輕醫師,我們學到的是,我們擁有的知識使我們得以為病人描繪可能的路徑,但病人最後仍需自己做決定。言外之意是,仍有一個「最佳選擇」,如果病人不這麼選擇,或許是因為你沒盡力說服病人。
我們傾聽的訓練還不夠。
我們所受的訓練是問問題,藉由問題引導病人到某個目的地。但我們不知道「自己怎麼問,病人就會怎麼答」,我們沒能洞視問問題的盲點,於是我們得到的答案,剛好符合某種病症的勾選框。
「最近,我常覺得胸口不舒服,」病人說。
「這種不舒服是重物壓迫的感覺,還是刺痛?」住院醫師問。
「我想,比較像重物壓迫感......」
「這樣有多久了?」
「看情況。如果休息,就覺得好多了......」
「這種感覺會持續多久?幾秒或者幾分鐘?」
「嗯,有時候持續幾分鐘。」
之後,我們就能向主治醫師報告。我們很公式化的陳述:「病人主述胸口有重物壓迫感,常持續幾分鐘,如果休息,症狀就會減輕。」我們很快就蒐集好這些乏味的資料,不需要語境。我們知道,萬萬不可從好奇的角度提出開放性的問題。我們的訓練崇尚效率,而非透過信賴和坦誠建立關係。我們的訓練不要求我們重視病人的故事。
如果病人的講話不被打斷、語境豐富,這樣的敘述能告訴我們什麼?
「最近,我覺得胸口不舒服。我先生得了帕金森氏症,自從他的病情惡化以來,我更常這樣。現在,他很多事情都做不到,都要依賴我,像是洗澡、穿衣服、下車。我必須扶著他的時候,就會覺得胸口有重物壓迫的感覺。我很擔心,萬一我出了什麼問題,他怎麼辦?我們沒有孩子。我害怕自己心臟病發,一時沒扶好,差點讓他摔跤。」
好好聆聽病人述說,意謂願意放棄掌控,讓病人暢所欲言。醫師失去控制權可能帶來風險,而風險本身代表某種程度的脆弱。可是本來,提出問題就是允許自己不知道答案。
如果我們不去掌控訊息的流動,就能讓真實的歷史浮現。虛心聆聽就是放棄自己的假設,為真相挪出空間。真相也許比較複雜,但能使我們更深入了解病人,知道他們的價值觀、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只有在重視答案的文化中,我們才知道問題的價值。
其實,如果提出值得思索的好問題,由此得到誠實的答案,醫師也能鬆一口氣,給病人的建議就能符合他們的價值觀。由於這樣的提問和建議,建立在同理心和以病人為中心的敘述之上,因此可能使人獲得心靈上的療癒。
出版日期:201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