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查理.蒙格!用50個金句看懂窮查理99年的人生智慧|《蒙格之道》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愛瑞克分享,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世界上的人生百態,有如電影般一幕幕上演。年輕時的我,曾自以為是主角,世界是舞台,而上帝是導演兼編劇。進入人生下半場,才漸漸發覺,每個人就是導演兼編劇,因為到最後,終究不會有別人來為我們的人生負責,謝幕之後萬籟俱寂,只有自己面對自己...
美中台戰略三角邏輯上就只有兩種可能,亦即「羅曼蒂克型」與「結婚型」,三方不可能同時友好,台灣也不可能同時與美、中為敵。
圖片來源:Pexels
什麼是戰略三角?
兩岸關係從來就不是兩岸關係,不把美國的角色放進來一起觀察,必然失真鬧笑話。美中台戰略三角是目前理解兩岸關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最有用的一個參考架構,它的變化直接關係到台灣的安危。
戰略三角是美國政治學者羅德明(Lowell Dittmer)的創見,原是用來分析美國、中國、蘇聯之間的角色與關係,後來被廣泛應用在美國、中國、台灣三邊關係的研究上。之所以加上「戰略」二字,我認為有其特別涵義。
第一,戰略蘊涵了三角各方皆有其核心利益,而且這些利益基本上具有衝突性,沒有衝突性,就沒有戰略三角。其次,戰略蘊涵了各方的行為是一種連續性的博奕,彼此相互影響。就像下棋,有布局,有戰術,看似一著,想到的卻是好幾著。
第三,戰略固然與軍事有密切關聯,卻也代表了各種資源的動員與利用,是一種超軍事的概念,換言之,三角之間是全方位的競合。最後,也是最常被忽略的,亦即戰略有其思維的基礎,此一思維包括彼此對核心利益、關係與行為的理解,以及對形勢的判斷等等,而思維的轉變往往帶來戰略三角關係的變化。
羅德明認為,戰略三角的存在要先滿足兩個客觀條件:
(一)戰略三角的各方,都要認知彼此對自己在戰略上的重要性(strategic salience),換言之,彼此之間的生存發展都受到彼此行為的重大影響。
(二)雖然三方各自的戰略份量未必相同,但彼此都是獨立自主的行為者,亦即沒有一方可以完全控制他方的行為。
因此,任何一組雙邊關係都會受到第三方的影響,反之亦然。我個人認為,除了戰略重要性之外,也應該具有戰略的衝突性,這是第三個條件。
美中台的關係完全符合這三項條件,因此,本書所謂「戰略三角的崩潰」是指以上任一條件的消失或不存在,但這並不代表兩岸會出現立即的統一。羅德明的戰略三角是從三個國家之間的友好或敵對,來分析其關係與行為,他認為戰略三角有以下四種型態:
(一)三邊家族型(Ménage à trois):三方皆為友好關係。
(二)羅曼蒂克型(Romantic):一方同時與另外兩方保持友好關係,而後者相互間為敵對關係。
(三)結婚型(Marriage):三方之中有兩方維持雙邊友好關係,同時與第三方交惡。
(四)單位否決型(Unit-veto):三方都是敵對關係。
在不同的型態中,每一方的角色都有所不同,如圖1.1所示。
根據吳玉山以及包宗和的研究,戰略三角中不同角色之間的效益並不一致,而角色均會朝向效益高的方向前進。包宗和認為,樞紐的效益大於朋友,夥伴的效益大於側翼,敵人大於孤雛。其關係如圖1.2所示。
個人認為,羅德明的架構在分析美中台戰略三角時,應根據此一戰略三角的特性稍做調整,尤其這是一種不對稱的戰略三角,亦即台灣的實力與其他兩方有相當的差距。
首先,戰略三角存在的前提之一是,三角中至少有兩方的戰略利益有衝突性,是以三邊家族型應該不屬於戰略三角的範疇,因為三方都是友好關係,就像美英法三國,或者美加墨三國。換言之,戰略三角中沒有三方皆朋友這樣的關係。
從本書的觀點來看,三邊家族型其實就是戰略三角的崩潰,因為前提已不存在。此外,友好或敵對關係有時很難分辨。以美中台戰略三角中美國的樞紐角色為例,吳玉山認為美國在美中台戰略三角關係中,是非自願樞紐。
「華盛頓並沒有在兩岸之間利用『傾斜』的策略來獲取利益,反而苦於兩岸各自動員本身在美國的支持者,來影響華盛頓的對華政策。美國政策的搖擺不是出於季辛吉式的謀略,而是反映了行政當局在不同時間受到親台北和親北京勢力的影響,從而做出被動的反應。因此美國所扮演的角色是『非自願的樞紐』(unintending pivot),不但沒有獲得樞紐地位所應該帶來的戰略利益,反而苦於兩岸所施加的交叉壓力。此時扮演『非自願樞紐』角色的國家,其實更為期望創造一個三邊家族型的三角關係,而將本身的地位從樞紐變成朋友。」
無可諱言,在小布希總統執政期間,美國的確苦於應付台灣所製造的危機,但這並不代表美國就會期望三邊家族型的關係(亦即戰略三角的崩潰),因為美國與中國大陸仍有戰略利益上的衝突。
美中台之間根本沒有三邊家族型這個選項,即使在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不僅美中競爭態勢依然存在,而且即使兩岸關係改善,但主權爭議並未消失,中國大陸統一之意志並未動搖,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更在二O一三年表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
因此,二OO八年後兩岸關係的改善其實是一種戰術變化,而非核心利益的改變。換言之,美中台三方仍有核心利益上的衝突,三邊家族型是一種假象,更何況美國仍然扮演著三角平衡的關鍵角色。
從羅德明的架構來看,美中台戰略三角邏輯上就只有兩種可能,亦即「羅曼蒂克型」與「結婚型」,三方不可能同時友好,台灣也不可能同時與美、中為敵。從理論角度來分析,馬英九執政和蔡英文執政下的戰略三角究竟是哪一種型態,是必須處理的問題。
如果兩個時期都是羅曼蒂克型,但很明顯,馬英九時期的三角與蔡英文時期不同。如果馬英九執政時是羅曼蒂克型,但蔡英文執政,卻是朝向結婚型發展,此時美國的角色卻是由樞紐退至夥伴,與理論的預期不合。
此外,圖1.2的角色選擇在去掉朋友角色之後,將變成圖1.3的態勢。從理論來看,蔡英文時代台灣的角色是從側翼提升為夥伴,但台灣選邊站的結果反而風險更高。這些都是戰略三角原始模型無法處理的問題。
【書籍資訊】
《大崩潰》
出版日期:20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