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由於實力不對稱,在戰略三角中是一個相對被動的角色,只能算是配角,悲觀地說,台灣根本沒有能力扭轉戰略三角最終的崩潰。
圖片來源:StockSnape.io
五種崩潰模式的條件
戰略三角的崩潰,也可從三角各方的角度來說明。美國的對台戰略向來是以其國家利益為主要考量,杜魯門如此,尼克森亦不遑多讓,現在的川普儘管看似「非典型」政治人物,但他的「美國優先」也是國家利益的邏輯。
美國從過去到現在之所以堅持和平解決台海爭議,除了看重台灣的地緣戰略價值,更因為這攸關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領導地位問題,但最終美國也不想被捲進台海衝突之中。
然而,從川普就職之後,西太平洋地區國家對美國的信任已有微妙轉變,菲律賓表現得最為明顯。即使是日本,在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之後,也致力於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此一現象反而讓台灣在亞太地區更難獲得實質支持。
儘管美國警覺到中國的強勁崛起,美中之間戰略競爭的態勢愈來愈明顯,但美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也是剪不斷理還亂,相互需要的程度愈來愈高,而且實力消長變化明顯。
美國或許認為,現在是阻撓中國崛起的最後時機,但它終將發現時機不對,手段不適,而且對抗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與其不斷升級貿易戰,不如找尋雙方都可接受的妥協。
貿易戰進行至今反覆不斷,川普及其團隊顯然認為,美國現在還可以掐住中國大陸的脖子,這一點從他們對付中興與華為的手段可以證明。
中國電子產業的確相當大程度依賴美國的關鍵零組件及軟體服務,但美國也不會因貿易戰而得利,自己本身也會受到傷害,因為美中之間的供應鏈生態不是一夕之間可以改變的。
除此之外,美國現在是獨力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戰,並沒有得到亞太及歐盟國家支持,美國甚至於也和這些國家因為「美國第一」而有貿易糾紛。
一開始美國或許還有信心,但現在也應該沒把握了。老實說,這是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關鍵點。美國認為這是壓制中國的最後時刻,中國認為這是「退即死,忍則生」 的時刻,雙方在此時刻必然交鋒,必然受傷,最後也必然反省,必然握手。
對中國大陸來說,貿易戰進行至今可謂退一步粉身碎骨,美國如果把目標設定得太高,只會加深雙方的傷害,卻無法逼使中國讓步,最後雙方還是得讓步,除非雙方準備進入真正的敵對狀態。
最終,雙方累了,對彼此關係有更深切的認識,誰也離不開誰,美國依舊是老大,中國大陸卻也不是一切俯首的老二。雙方最終達成共識,傅立民形容得最傳神,未來雙方是「選擇性接觸,選擇性競爭,選擇性對抗」。
在這個過程中,台灣很可能從美國的「棋子」變成「棄子」,棄子有助於雙方達成新共識,也就是「伴手禮」。當「抽身」 更符合美國的安全與經濟利益時,「抽身」 似乎是國家利益下的必然的選擇,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其次,從中國大陸的角度來看,其最終目標是兩岸統一,雖然習近平說兩岸問題不能一代傳一代,但仍需考量成本效益,也就是戰略三角崩潰的時機與模式問題。
當三角穩定有助於整體國家利益時,中國大陸支持三角穩定;當中國大陸的實力仍無法處理美國對台政策時,也不會輕易推倒戰略三角。
對中國大陸來說,對其最有利的三角崩潰方式,就是美國抽身模式,其次則是圓桌模式,再次之則是城下之盟的蟒蛇模式,最後才是武力模式。但不論那一種模式,都必須以經濟、軍事與形勢實力為基礎。
為了加速美國抽身,中國大陸也必須同時加大對台灣的壓制,層層限縮,讓美國最後在無力回天的情況下選擇出走。
換句話說,中國大陸是用鉗子策略對付台灣,一支鉗子從美國著手,一支鉗子從台灣著手,以獲得對其最有利的崩潰模式與時機。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由於實力不對稱,在戰略三角中是一個相對被動的角色,只能算是配角,悲觀地說,台灣根本沒有能力扭轉戰略三角最終的崩潰。
台灣能做、而且應該做的,只有利用對自己最有利的模式,增加自身戰略價值,既有延長戰略三角的作用,也可在戰略三角崩潰後維護自身最大可能的利益。
【書籍資訊】
《大崩潰》
出版日期:20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