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被問問題的時候,你有以下哪幾種做法?
圖片來源:pakutaso
被問問題的時候,你有以下幾種做法
假設當時你在做報告:
1.直接回答問題。
如果知道答案的話,當然要直接回答。不過不會有人期待你每個問題都知道正確答案,如果不懂裝懂反而會使你的可信度打折扣。
2.反問提問者。
a.請對方再說清楚一點:「你可以再多做點說明嗎?」有時候第一個問題背後潛藏著更重要的問題。也有些時候,你是真的聽不懂他在問什麼,經過他一番解釋後才聽懂。
b.請對方自己回答:「很榮幸你問我這個問題,因為我知道你對這個主題有很深入的研究,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又是什麼呢?」如果他真的專業而且很想表現,這招會很有效。
3.延後回答。
a.延至幾分鐘後:「我們大概二十分鐘後會講到這個主題,如果到時沒有回答,請提醒我。」
b.延至休息時:「我很樂意待會喝咖啡的時候跟你一起討論。」如果這個問題會離題,而且現場其他人都沒有興趣的話,這是個好方法。
c.延到簡報結束後:「我們等結束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接著投影一張圖寫著「停車場」(譯註:把問題放到結束後才處理,這種問題在英文有個名稱叫做「parking lot question」,所以後面才開玩笑說要放一張寫「停車場」的圖),而且務必在簡報結束後處理。
d.延到幾天後:「我想先對此做些研究,兩天後再回答可以嗎?」
我們多聊一下這個選擇。這是個很好的做法,你這句話透露了以下的訊息(在8 秒鐘內):
.你是個認真的人,而且很認真看待對方的問題。
.你不會不懂裝懂。
.你會信守承諾(當然前提是你後續真的會回答)。
如此一來,你的影響力會強化,更勝於你當場即興回答。
e.延到天荒地老:被問到怎麼回答都不對的問題時(也就是聽到這種問題的時候,你會巴不得人資主管突然跳出來把你軟禁在家),這個方法是恰當的。保持平靜,保持親和,然後繼續(更多細節請見後文「如果問題太過私人,請拒答」)。
4.徵詢。
a.把問題丟給現場所有人:「好問題,在座的各位有什麼看法?」然後在大家討論時,走到講台側邊,等到你準備做個總結並拿回現場掌控時再走回講台中央。
b.把問題丟給某一桌的小組。走到那一桌旁邊,等他們回答,再把他們的答案丟給另一桌,彷彿第一桌的答案太瘋狂所以要問第二桌的看法,然後再把第二桌的看法丟回給第一桌。這個方法有利於刺激團體討論─並且(或)有助於挑起糾紛。
5.偷渡。
a.從問題中挑出一個關鍵字詞來討論,然後再轉移到你熟悉的主題。政客常用這招─一再把主題轉回自己要講的主題─但你應該盡量少用,不然會很像政客。
b.回答潛藏在問題之下的問題,也就是你比較擅長回答的問題:「我想你真正要問的是⋯⋯」
【書籍資訊】
《8秒黃金簡報術》
出版日期: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