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一直把自己的工作視為抽象的種樹工作,希望可以在人們的心中種下接觸自然的因。
當一個種樹的人
記得是在二十多歲初上職場的年輕歲月裡,第一次讀到著名的法國短篇小說『種樹的男人』(The Man Who Planted Hope and Grew Happiness),當時深受震撼和感動,想要效法主人翁成就一生志業的意志與毅力,當時壓根沒想到種樹這件事,因為生活在都市裡一地難求,怎麼可能有機會種樹?
不過這本書確實在我的心靈深處埋下種子,等待適當的機緣發芽茁壯。從事自己喜愛的編輯工作近三十年,我一直把自己的工作視為抽象的種樹工作,傳遞大自然的聲音與訊息,以不同的自然主題接觸不同的讀者群,希望可以在人們的心中種下接觸自然的因,然後有一天在他們身上開花結果。當然這純屬編輯人的想像,也可說是對自我工作的期許與盼望,希望多少有做到一點種植希望以及讓快樂成長的地步。
種了近三十年的心靈之樹,為了書籍的出版,消耗了不少取自樹木的紙張,與樹木的關係是如此密不可分,接下來究竟可以做些什麼以回報無私的樹木呢?唯一的答案再明顯不過了,那就是當一個種樹的人,把樹種回來。曾在一本書上讀到,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說:「即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今天依然會種下蘋果樹。」,我們不也該懷抱這樣的心情來做一個種樹的人。
如今我的樹木園是十餘棵樹木的家園,希望透過這套書的出版,讓更多人一起來種樹,沒地方種樹也沒關係,喜愛樹木、關心樹木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事,進而關切並爭取都會綠地的權益,讓更多樹木可以有生存的空間,也讓我們自己得以喘息與呼吸,正如『種樹的男人』一書中所寫的:「創造有如一種連鎖反應,……原本乾涸的河床,現在居然水流淙淙了。」,讓我們當一個種樹的人,一起把荒涼的土地變成奶與蜜的迦南之地吧!
摘自《都會種樹圖鑑》
數位編輯整理:曾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