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日治時期曾引進盤克夏種豬與台灣本地豬種雜交育種,戰後農業單位更是大量引進西洋的約克夏、藍瑞斯、杜洛克以及漢布夏等品種,以大量提供日益增長的豬肉需求。目前豬隻的大量飼養以西洋品種的豬隻為主,但台灣本土黑豬依舊屹立不搖。
圖:《我的食物地圖》
日治時期曾引進盤克夏種豬與台灣本地豬種雜交育種,戰後農業單位更是大量引進西洋的約克夏、藍瑞斯、杜洛克以及漢布夏等品種,以大量提供日益增長的豬肉需求。目前豬隻的大量飼養以西洋品種的豬隻為主,但台灣本土黑豬依舊屹立不搖。
台灣飼養的家畜主要包括豬、牛、羊等,以台灣人的飲食習慣而言,豬是最為重要的肉用家畜,提供了我們餐桌上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牛則因過往的農業型態影響所致,牠們一直是農夫耕耘的重要夥伴,所以農村少有人願意以牛肉為食,牛肉的消費多半以都會區為主。而羊的數量更少,主要是沒有足夠的放養空間,加上攝取羊肉的飲食習慣在台灣一直並不普遍,所以飼養較少。
人類馴養豬隻的歷史久遠,目前最早的飼養紀錄出現於七千年前的中國,而台灣的養豬歷史也不遑多讓,原住民早在西元前四千年就已飼養家豬,包括小耳豬、小型及大型的長鼻豬等,不過四、五百年前的移民帶了一大批來自家鄉的中國豬,後來就以落腳地而取名為桃園豬、美濃豬或頂雙溪豬等,豬隻一直是農家不可或缺的家畜。
圖:約客夏豬
日治時期曾引進盤克夏種豬與台灣本地豬種雜交育種,戰後農業單位更是大量引進西洋的約克夏、藍瑞斯、杜洛克以及漢布夏等品種,以大量提供日益增長的豬肉需求。目前豬隻的大量飼養以西洋品種的豬隻為主,但台灣本土黑豬依舊屹立不搖。
圖:盤克夏豬
最早於1896年引入台灣的英國盤克夏豬,鼻端、尾端及四肢末端均為白色,是最早改良的豬隻品種,可惜因為生長及繁殖效率比不上其他豬種,而在台灣幾乎消失殆盡,直到1995年再次從美國引種。約克夏豬俗稱大白豬,是具有直立雙耳、體型長以及繁殖快速等特徵的大型白豬品系,早在1900年代即已引進台灣。藍瑞斯豬源於歐洲的丹麥,是垂耳矮型的白豬品種,台灣於1960年代引進北歐、英國和美國不同品系的藍瑞斯豬,以進行豬隻的育種改良。
台灣豬種當中最重要的台灣黑豬,主要是源自於早期移民帶至台灣的桃園豬,屬於中國的地方性品種,不過日治時期與盤克夏豬進行雜交育種,以致血統混雜,如今僅有的桃園豬已被列為國家級的保種族群。此外,僅存的少數蘭嶼豬更是重要無比的小耳種豬,一樣被列為國家級的保種族群。
圖:台灣黑豬
台灣黑豬相較於西方的白豬,飼養時間長,生長較為緩慢,但牠們耐粗食,可以不必餵食飼料,抗病力佳,因此少量飼養的養豬戶大多還是以台灣黑豬為主,加上許多人也覺得黑豬肉的滋味比白豬優異許多,因此黑豬在台灣依舊屹立不搖。
【書籍資訊】
《我的食物地圖》
出版日期:201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