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日治時期曾引進盤克夏種豬與台灣本地豬種雜交育種,戰後農業單位更是大量引進西洋的約克夏、藍瑞斯、杜洛克以及漢布夏等品種,以大量提供日益增長的豬肉需求。目前豬隻的大量飼養以西洋品種的豬隻為主,但台灣本土黑豬依舊屹立不搖。

圖:《我的食物地圖》
日治時期曾引進盤克夏種豬與台灣本地豬種雜交育種,戰後農業單位更是大量引進西洋的約克夏、藍瑞斯、杜洛克以及漢布夏等品種,以大量提供日益增長的豬肉需求。目前豬隻的大量飼養以西洋品種的豬隻為主,但台灣本土黑豬依舊屹立不搖。
台灣飼養的家畜主要包括豬、牛、羊等,以台灣人的飲食習慣而言,豬是最為重要的肉用家畜,提供了我們餐桌上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牛則因過往的農業型態影響所致,牠們一直是農夫耕耘的重要夥伴,所以農村少有人願意以牛肉為食,牛肉的消費多半以都會區為主。而羊的數量更少,主要是沒有足夠的放養空間,加上攝取羊肉的飲食習慣在台灣一直並不普遍,所以飼養較少。
人類馴養豬隻的歷史久遠,目前最早的飼養紀錄出現於七千年前的中國,而台灣的養豬歷史也不遑多讓,原住民早在西元前四千年就已飼養家豬,包括小耳豬、小型及大型的長鼻豬等,不過四、五百年前的移民帶了一大批來自家鄉的中國豬,後來就以落腳地而取名為桃園豬、美濃豬或頂雙溪豬等,豬隻一直是農家不可或缺的家畜。

圖:約客夏豬
日治時期曾引進盤克夏種豬與台灣本地豬種雜交育種,戰後農業單位更是大量引進西洋的約克夏、藍瑞斯、杜洛克以及漢布夏等品種,以大量提供日益增長的豬肉需求。目前豬隻的大量飼養以西洋品種的豬隻為主,但台灣本土黑豬依舊屹立不搖。

圖:盤克夏豬
最早於1896年引入台灣的英國盤克夏豬,鼻端、尾端及四肢末端均為白色,是最早改良的豬隻品種,可惜因為生長及繁殖效率比不上其他豬種,而在台灣幾乎消失殆盡,直到1995年再次從美國引種。約克夏豬俗稱大白豬,是具有直立雙耳、體型長以及繁殖快速等特徵的大型白豬品系,早在1900年代即已引進台灣。藍瑞斯豬源於歐洲的丹麥,是垂耳矮型的白豬品種,台灣於1960年代引進北歐、英國和美國不同品系的藍瑞斯豬,以進行豬隻的育種改良。
台灣豬種當中最重要的台灣黑豬,主要是源自於早期移民帶至台灣的桃園豬,屬於中國的地方性品種,不過日治時期與盤克夏豬進行雜交育種,以致血統混雜,如今僅有的桃園豬已被列為國家級的保種族群。此外,僅存的少數蘭嶼豬更是重要無比的小耳種豬,一樣被列為國家級的保種族群。

圖:台灣黑豬
台灣黑豬相較於西方的白豬,飼養時間長,生長較為緩慢,但牠們耐粗食,可以不必餵食飼料,抗病力佳,因此少量飼養的養豬戶大多還是以台灣黑豬為主,加上許多人也覺得黑豬肉的滋味比白豬優異許多,因此黑豬在台灣依舊屹立不搖。
【書籍資訊】
《我的食物地圖》

出版日期:201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