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這個創造過程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這將影響他適應這個世界的方法,以及決定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展現自我,就如同走過成長之路的我們一般。
圖片來源:Pexels
當我們說某件事物很美時,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此刻,我人在美國麻州,坐在義大利製的沙發上,啜飲由厄瓜多咖啡豆烘焙的濃縮咖啡,吃著佛羅里達的甜橙,身穿印度製的毛衣,看著太太從巴黎傳來的訊息。
我有三個電子信箱,裡頭共儲存超過兩千封信件。當我隨時打開手機、平板或電腦的螢幕,都會收到來自《紐約時報》、《世界報》(Le Monde)、《華爾街日報》,以及其他新聞網站彈跳出來的視窗訊息。
我大可停止寫作、關掉大腦,在網路世界漫不經心的消磨一整天,任憑來自世界各地的奇聞異事把我淹沒。然而與此同時,在我們身處的真實世界中,無論是政治、社會、經濟或科技領域,每分每秒都可能隨時發生難以預期的變化。
我們的生活也因為人類豐沛的創造活動而日新月異,即使我們從來不曾要求什麼,但世界彷彿每分每秒都在為我們而改變;一切發生得如此自然,就像是有一大群人每天窩在實驗室,為我們進行著各式各樣的實驗與發明。
事實上,數以百萬計的實驗確實有可能在某一天改變人類的生活,特別是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裡,如果我們能穿越重重迷霧、不被短視近利的眼光所局限,就能在周遭源源不絕的新鮮事物中,獲得許多興奮又驚奇的發現。
我們必須擺脫各種八卦新聞的「噪音」,把注意力放在生活周遭的變化與特殊之處,然後創造一些能表達我們真實想法與感受的事物,例如:寫一封信、發表一篇新的部落格文章,或者是發明一個新型的燈泡。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學創造」不僅是迎向美好未來的第三種創造模式,也是一種生活與適應變化的方式。
兒童是美學創造的主人翁,尤其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不僅必須因應來自生理和心理的巨大變化,應付難纏的青春期賀爾蒙,還得周旋在由師長、同學和朋友構成的人際漩渦之中。
在此同時,他們也在情緒的風暴裡、個人危機的挑戰下,創造出專屬於自己的獨特個性、說話語氣、遊戲方式,以及難以記數的其他事物。這個創造過程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這將影響他適應這個世界的方法,以及決定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展現自我,就如同走過成長之路的我們一般。
當我們著手創造新事物,無論是建立一種穿衣風格或是寫一本小說,我們都會在這些事物上注入自己的美學,不僅能取悅自己,同時也希望周遭的人感到開心。
讓他人開心需要時間,但假如我們能在堅持創造性過程的同時,留意他人給予的反饋,並在過程中做出相對應的調整,我們便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喜悅。這並不是說我們非得迎合他人的觀點,而是要學會傾聽不同的意見,從中汲取有價值的建議,並試著調整自己的觀點。
創造是一種慷慨之舉,就像是將自我最寶貴的部分贈與他人。
【書籍資訊】
《哈佛創意美學課》
出版日期:2020.07.17
Creating Things That Matter: The Art and Science of Innovations That 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