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編按:作者泰勒是哈佛大學的腦科專家,從事研究之餘,也指導年輕醫生有關人腦的知識,無論專業生涯或個人生活可說是一帆風順,但在1996年12月10日的早晨,遭受突如其來的腦中風意外,遭逢嚴重腦溢血的她,不像一般人面對中風時的無助,反而透過腦科學家的專業知識,設法求援,並面對這棘手的人生考驗。
圖片來源:Unsplash
編按:作者泰勒是哈佛大學的腦科專家,從事研究之餘,也指導年輕醫生有關人腦的知識,無論專業生涯或個人生活可說是一帆風順,但在1996年12月10日的早晨,遭受突如其來的腦中風意外,遭逢嚴重腦溢血的她,不像一般人面對中風時的無助,反而透過腦科學家的專業知識,設法求援,並面對這棘手的人生考驗。
復原,是我每天都要做的抉擇,為此我每天得下定一萬次的決心。我是否真的願意努力去嘗試?我是否真的願意隨時離開我新發現的極樂世界,去嘗試了解或重新加入這個世界?底線是,我到底願不願意忍受復原過程的痛苦?
在這個階段,我的資訊處理能力已經能充分體會:令我痛苦和快樂的事物之間的差異。在我右腦的異想世界裡神遊,是非常誘人而美妙的。
嘗試進入我那擅長分析的左腦,卻令人非常痛苦。由於「我要嘗試」是一個有意識的抉擇,因此很關鍵的原因在於,照顧我的人都很能幹而且充滿關懷。否則,老實說,我恐怕根本懶得下苦工復健。
為了要讓自己寧願選擇充滿混亂的復原之路,而捨棄我剛剛發現的、左腦判斷力缺席時所特有的喜樂安寧,我必須將我的想法從「我為什麼要回去?」改造成「我為什麼要來到這個寂寥的地方?」
我發現,由於這次經歷,我充分理解到,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觸及內心深處的平靜。我相信,這種涅槃經驗就存在我們的右腦意識中,任何時候,我們都能選擇進入我們腦袋裡頭的那一個部分。
有了這層體認,我變得很興奮,因為我個人的康復將可以為他人的生命帶來影響──不只是同樣從腦袋創傷康復的人,也包括世上所有有腦袋的人!我幻想,如果這個世界到處充滿著快樂和平的人,該有多好,於是,我變得更甘願為了康復而忍受必要的痛苦。
中風令我深深了解到:平靜只在一念之間,我們只需要讓霸道的左腦聲音靜下來,就能獲得平靜。
【書籍資訊】《奇蹟》
【延伸閱讀】負面情緒作祟時,該怎麼「換個角度想」?哈佛大學腦科專家:跟你的細胞說話
My Stroke of Insight: A Brain Scientist’s Personal 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