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我們不怕路遠,只怕路錯,不怕辛苦,只怕辛苦沒代價。
攝影/楊棟樑 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我在美國時,曾經看過一個廣告:一個人聲吵雜的雞尾酒會,突然之間,大家停止說話,頭都朝一個方向轉去,旁白:When E・F・Hutton talks, people listen。
嚴長壽先生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他說話時,人們靜下來聽,因為他言之有物,字字珠璣,你會學到東西。最主要是他見聞廣闊,能吸收別人的精華,經內化反思後,應用到台灣來。因此,他的每一本書都暢銷,每一場演講都爆滿,「真金不怕火煉」在他身上得到實證。
他在這本新書《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中所說的其實正是我們每個人所嚮往的生活,但是為什麼在「寶島」上,卻不能享有這種文明呢?仔細去想書中的願景其實是可以實現的,只要我們願意改變心態。
改變心態得從教育做起,曼德拉(Nelson Mandela )就曾說「教育是改變世界最強大的武器」。這次美國挺川普的暴徒攻入國會,大肆破壞,狂妄的影像被電視轉播到全世界後,引起很多人震驚,學者們重新檢視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書,我們有曲解民主的真意嗎?有教錯學生嗎?為什麼人們對民主和自由的解釋有這麼大的不同?
在東方,人們一發現COVID-19是飛沫傳染,沒有第二個念頭,口罩馬上戴起來。西方人卻認為戴不戴是他們的自由,政府不能強迫,即使死了四十萬人,仍然鐵齒不戴,令我們非常不解。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的神經心理學家理察大衛遜(Richard Davidson)的看法,或許可以稍微解釋一下這個差異。他說:1620年五月花號登陸新大陸時,英王詹姆士一世說,只要你耕種得過來的土地都是你的,國王只收稅,不擁有土地。
於是北美殖民地的人靠自己的力量開拓了蠻荒,征服了大自然。他們發展出不靠祖宗、不靠政府、只靠自己的價值觀,因此除了神的意志,他們不聽從任何其他人的指令。「自由」成為美國的立國精神,羅斯福總統的「言論的自由,信仰的自由,免於貧困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成為全世界追求民主政治的圭臬。
但是自由是有規範的,有些人忘記了自由一定要伴隨著自律,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是只要有人不喜歡,就一定不可以,嚴先生在這本書中對自由有很精闢的看法。
自律其實是教養的真諦,顏氏家訓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人一定先有外在的控制才會有內在控制的產生。很多父母都以為管教孩子會扼殺他的創造力,其實實驗結果顯示正好相反,紀律是創造力出現的基石。
這個實驗是用創造力的標準測驗—Torrance Test的成績去看近五十年來,美國社會變遷和創造力的相關。結果發現當七十年代反戰導致社會價值觀崩潰後,美國孩子的創造力就一落千丈了。
其實若給孩子規範,孩子反而會有安全感,因為他知道底線在哪裡。只要在範圍內,他是自由的,不會動則得咎。一個沒有自制自律的孩子交不到朋友,而孤獨的心蹦不出創造的火花。
我是1969年去美國留學的,那時美國真是富強,超級市場食物豐盛的令人擔心它會溢出來。在美國的22年間,我眼看著她因價值觀的崩盤,一路衰微下去;1992年我回台灣,也是眼睜睜的看著台灣從亞洲四小龍之首一路敗落到現在四小龍之尾。
我們不怕路遠,只怕路錯,不怕辛苦,只怕辛苦沒代價。假若不想像孔尚任「不信輿圖換稿,放悲聲,唱到老」,那麼請閱讀這本書,讓我們朝所嚮往的文明一起前進。
【書籍資訊】
《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
出版日期:2021・01・01